说说唐山皮影

皮影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用驴皮做成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通过灯光将它们的影子投射在幕布上,再配合特殊的唱腔和音乐形式,演绎出精彩的故事。皮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皮影并非是唐山特产,唐山皮影才是唐山的特产。唐山皮影是以乐亭方言为基础唱腔的,其它地方的皮影则带有当地特色。

皮影在陕西又叫“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过去的乡绅官府家和平民百姓家均有不同大小的影箱。东路影人形体小巧,约28厘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体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体介乎东西路之间。

浙江皮影又叫“皮囡囡”或“羊皮戏”,在年节和民俗活动时演出,名目繁多。浙江皮影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五官和服饰多由鲜艳色彩组成。

山西皮影兴于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装饰性强。

山东据说是从河北滦州传入,故又叫“滦州布影”。这个滦州就是唐山的滦州市。影人造型简朴,刻工粗犷,敷色古雅,高约26厘米。所演剧目多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传说,唱腔主要是柳琴调。

此外,河南和甘肃也有当地的皮影剧目。

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他最宠爱的李夫人去世了,汉武帝时常想念。这时,来了一个术士,他剪桐为影,在幕布上再现了李夫人的绝代风华。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皮影,可惜没有剧情,更没有唱腔。

到了唐朝,出了一个唐明皇,这位皇帝被称为梨园之祖。他除了喜欢胖胖的杨贵妃,发生了安史之乱,还特别喜欢看戏。他在宫廷中设立了“梨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乐工和艺人。甚至,这个皇帝还亲自粉墨登场,上台表演节目。那时有歌舞戏、参军戏,也有了皮影戏。

到了宋代,皇帝不理朝政,却喜欢琴棋书画。皮影戏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了金代,唐山皮影开始有了雏形。明清时代,唐山皮影达到顶峰,皮影戏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唐山皮影,不如直接叫乐亭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之所以说成乐亭皮影,因为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基于乐亭方言的。

在唐山,每个区县的方言都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乐亭方言极具代表性。

由于乐亭县所处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复杂的历史变革,乐亭方言也变得独特起来。这种改变,与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交往有关,历史上,乐亭曾被辽代的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过,因此,乐亭方言中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子。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乐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洪武到永乐年间,山后六州人和少数南方人被移民至乐亭,他们在这里建庄立户,辛勤耕作,和乐亭人民相互交融,乃至通婚,因此乐亭方言中又掺杂着大量的山西方言和少数南方方言。清朝建立后,一部分旗人和关外汉人随吴三桂大兵进驻乐亭,这些人常住乐亭,同这里的人民相互交往,因此乐亭方言又注入了新鲜血液,满族方言和关外方言融入乐亭话,乐亭方言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乐亭县的本土剧种中,乐亭大鼓和唐山皮影是完全以乐亭方言为基础的。评剧中也使用了大量的乐亭方言。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在宫中演出皮影戏,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早期的皮影戏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灯光将皮影映在屏幕上,配以打击乐和弦乐,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真心想知道李世民听到的皮影是不是乐亭口音的。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

2006年,唐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随着那些老艺人的离去,唐山皮影早已不具百年前的风华。

在八十年代,我依稀记得还有些民间戏班。艺人们掐着自己的喉咙唱曲。

听戏是很容易上瘾的,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有的曲目明明已经听过几遍,却还是被那独特的韵味吸引。用现在的话,就是让耳朵怀孕的感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