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古人为什么用了千年也没搞清?

如今,人们拽文“的地得”三字不分的现象,据说已经到了让人痛心疾首的程度,小编作为幸存的严分“的地得”党,感觉很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三字的千年纠结史,再来谈谈取消三者区分有无必要。

“的地得”这些助词,在古代最初其实是一种口语的表达,我们知道,口语并不讲究用字,虚词用字都来自假借,只要声音相同或相近,啥奇怪的字都能拿来用。而古代这个de所用的字,使用情况就比今天还乱。

唐宋时期,就有时候用“的”,有时候用“地”,有时候还用“底”,但总的来说,“的”字有慢慢取胜的倾向,有趣的是,它最初被拿来书写口语里的这个音,可能是因为在实词领域没有地、底两字重要。

所以“的”字从本义“明亮”,假借为这个最高频的助词,就是不断侵占其他助词,也不断被拆解出其他词的过程。

比如李白的《越女词》就写道:“相看月未坠, 白地断肝肠。”按今天的规范,它似乎得换成双人旁的“得”。

而金代董解元用的这个“地”就挺合我们现在语法了: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就说崔莺莺“出得门来慢慢地行。”

还有些比较难区分开来的“的地”,比如北宋词人张先写过 《八宝装》:“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

南宋的朱熹注《礼记》一段,说“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

两个“地”就比较暧昧,跟白字旁的“的”几乎可以通用。

不过,从朱子给我们留下的“活泼泼”的南宋口语来看,除了喜欢用“底”不用“的”外,这书对“底地得”分得还很清楚。比如这句:

而今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地修?若如此说,资质好底便养得成,只是个无能底人,资质不好,便都执缚不住了。

这个白话我们现在都还很好理解。

双人旁的“得”也是这样,五代就有人写过这种诗句:“还是灵龟巢得稳”,北宋杨万里也写过“北风吹得山石裂, 北风冻得人骨折。”

但白字旁的“的”又常来侵占双人旁的“得”的地盘。明清小说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水浒传》写“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红楼梦》“怎么几日不见, 就瘦的这样了?”

民国以后的人,对这几个字的用法就随人而异了,比如小说家路翎有本著名小说《财主底儿女们》。鲁迅更是巨坑,写过“政治底斗争”,也写过“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这样的句子。

主张严分“的地得”,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现代汉语大咖吕叔湘的《语法修辞讲话》一书,就认为de这个音任务太繁重,按照语法特点来分拆出两三个不同形式是好的。

其实几个字之间的区分并不难,只有一些特殊场合的、地不好区分。比如“总的来说”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历史用法。

严分的地得,并不是无意义的事。很明显,它能以极低成本提高书面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在撰写教科书、法律文书或者翻译外语文章的时候,好处就很明显。

当然了,现在地得不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如此,连中小学生也不能避免。其实从千百年的历史来看,这三字的分分合合,反映的正是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紧张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同事B抱怨,男朋友不肯跟她好好聊天。除了跟她嘻嘻哈哈,就是低头刷手机。她说,哥咱俩聊聊天吧,哥说我不擅长聊...
    真冉阅读 4,538评论 12 8
  • 总觉得自己很失败 一个半月啊 下周工作两天就去穿越 整整两个月啊 blake说这儿的大部分人都是没人带的 为什么有...
    角落蜷缩阅读 1,469评论 0 0
  • 丶止丿阅读 1,339评论 0 0
  • 上自习上到麻木没有效率的工作都是浪费时间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想要逃离了能熬到多久
    小L是一棵柠檬树阅读 7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