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舒
潘贵雨对着房似锦怒斥道: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年底前拿100万,没有就打借条。
如果不给,我就天天到你公司来报到。”
咋一听,这样的话,还以为被人追债。谁曾想到,竟出自房似锦亲生母亲之口。
妈妈向女儿狮子大开口,目的只有一个:给唯一的儿子买房。
要的钱不够数,便恨不得拔掉女儿的皮,吸干女儿身上的血。
有人说:“父母的爱,像氧气。缺爱的家庭,让人窒息,长大后一有机会,就会拼命逃离。”
之前徐姑姑还问房似锦,为什么她跑马拉松可以如此快!
房似锦只说了一句:“你们那是跑步,我是在跑‘命’。”
其实,毫不夸张的说房似锦的原生家庭简直是她手上最烂的牌。
她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名校毕业生的资历,聪慧过人的本领,在安家天下混得风生水起。
殊不知,在她的背后有一个懦弱无能的父亲,嚣张跋扈的母亲,同流合污的姐姐更有满腹心机,自甘堕落的弟弟。
苏珊·福沃德曾说:
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我想,房似锦的内心早已被这个家伤害的千疮百孔。
不被爱、不受重视、不被看见的孩子,一生都会负重前行。
《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她们一个个的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心如死灰”。
我国有很多原生家庭的案例,变形计也有很多案例,心中不经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情。
不经发现:比潘贵雨更厉害是这7类会伤害孩子的“原生家庭”。
网上看过一段是这样说说:
“在中国,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影响的话题,讨论愈发热烈。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无处安放的感受,原来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些以爱为名义,在童年深深刺痛过心灵的利刃,即使伤痕愈合,但痛觉仍然真实。”
哀莫大于心死,分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莫不过以下7类典型原生家庭:
1、过于完美型家庭
朋友A姐最近在闺蜜群里吐槽自己的性格弱点,说自己老是改不掉自己身上的臭毛病总是畏惧强权,内心焦虑。
做事情力求完美,一旦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好。不能理性分析自己没搞定的原因,而是一味地从自我角度出发,认为就是自己的原因。
导致工作上十分焦虑,甚至快要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了。
完美主义家庭对孩子要求过高,一旦遇到孩子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就会遭遇严厉惩罚。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中有很强的焦虑、畏惧强权的成分。
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旦遇到做不好事情,往往第一时间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会失去再次尝试的原始动力。
2、过于严厉型家庭
我是父亲大人严格管教下生产的“不合格品”。
学生时代成绩比不上同学,每次考差都不敢面对父亲,更不敢谎报军情。
工作3年工资超不过5位数,父亲每次问到我工资情况,都对我透出一种失望绝顶的心情。
成绩上的强势要求,工作上的强烈比较,让我自己从小到大都十分压抑,更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初二那年我毅然决定复读,好在复读以后成绩不错,一直到中考我都是年级前50。
考市重点高中希望很大,可是即使我考得再好,父亲依然没有肯定我的付出,认为我应该考第一才行。
由于一些变故,中考以后我只能去市里第二好的高中,高考成绩也只过了三本线而已…
自此以后,父亲以顾及我的工作前途为名,认为跟着我的堂哥工作才有前途。在自己的亲戚手底下干活,多少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这些年的过往,我只能说:“内心压抑,没有得抑郁症就是得老天爷照拂了。”
中国人常说,“严父出孝子”,但过于严厉的家庭,缺失了温馨的家庭温度,让孩子无法真实的表达自己,包括连一丝提出反对意见的勇气都没有。
心里压抑着成长,在父母的高压控制下,孩子表面很“乖”,但叛逆心十分的强。
一旦疏于监管,便难以自我控制,反而呈现出一种以放纵来反叛家庭。
3、过于溺爱型家庭
古代,一个孩子从小恣意妄为,而他的父母却从不加以约束,结果孩子长大杀了人被判极刑。
临刑前孩子提出想再吸吮一次慈母的乳头,母亲就真的解开衣襟喂给他,他却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更有一件让人觉得可笑的事情是:
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后来是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
然而据其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过于溺爱,就是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毫无原则性的妥协,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
但是你可能知晓“惯子如杀子”,过度溺爱最终只会将其培养成一个啃老族的“巨婴”。
被溺爱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回报。
他们的共情能力差,不能换位思考,并不理解对方的难受。
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更不会想到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
试问,你觉得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反哺报恩父母吗?
4、过于保护型家庭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则“翠鸟移巢”的寓言:
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韩非子曾说: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孩子就会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
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苦尽而后才有甘来。
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
过度保护是家长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充满了焦虑,所有事情都有家长来包办,不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如果给孩子营造家庭的港湾太过温暖,依赖感增强、独立性差,只会让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过于忙碌型家庭
以前听朋友说的一个故事,她有一段时间寄居在她外婆家:
村里有一个男孩B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外出务工,一年只回来一次,平时就跟着他的奶奶一起住。
老人年纪大,手脚也不利索。对他的照顾也不到位,男孩儿饿了经常去村子里偷着瓜果,红薯之类的充饥。
再大了一点,到了上初中以后,男孩儿更加自由了。拿着父母寄回来的生活费肆意妄为。
上网,打架斗殴,逃课,简直是他的家常便饭。
没多久被学校退学,不得已被他爸妈带去南方打工,便没有了消息。
过几年以后,听到他的近况竟然是偷窃金额巨大入狱了。
大好的青春时光,要在冰冷的大铁门内熬过了。
双职工家庭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让老人带孩子。
而缺乏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经常会感到严重被忽略,他们觉得没有价值感,缺乏被爱的感觉。
即使好不容易长大成年了,也容易在感情问题上滋生问题。
例如,容易变得争强好胜,甚至缺乏关爱。倘若是女孩,遇到渣男的可能性会变大,别人一点点虚情假意的关爱就得轻易套住。
6、争吵频繁型家庭
知乎上有个问题:
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匿名网友的回答让人不寒而栗:
不敢与人争执,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
发自内心的冷漠,即使表现得再热情我也知道我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人,经常希望他们跟我一样死掉。
十分情绪化但是不会表现出来。不喜欢跟人争吵,执着于冷暴力。
外人面前极度宣扬自己家庭多么有爱,其实心里很清楚就是不想让别人因为我的家庭不和谐而看轻自己。希望他们离婚。听到他们说话声音就想死,希望自己是聋子。
如果有可能,完全不想跟他们住在一起,想念的时候回来住几天就好。
好希望我妈可以得一种需要器官移植之类的病,这样我就可以把器官给她,让她活下去,还她一条命,不会欠她太多太多,我死得也有价值。
夫妻之间难免爆发口舌之争,如果诉诸暴力,并且时常吵架,只能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就非常严重了。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亲密感、责任感,处理问题的时候容易走向极端,就如同知乎上这个朋友。
他们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往往处理问题极端和小心眼。
他们难以信任他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7、离异单亲型家庭
如果说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的五叔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不要让一个优秀的好孩子走向毁灭!
事实上我完全可以从网上找一个类似的案例顶替上就可以,但是我还是想写一写他。
我身边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我亲眼看着走向黑暗而,又无能为力的救助他惋惜。
我亲堂弟,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亲生父亲也就是我的五叔带回来,给我的奶奶抚养。
没过多久他的父亲便离婚了,不到一岁的他没有了妈妈。
我只比他大两岁,他和我在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
小时候皮肤很白,也很聪明,家族里的长辈都十分喜欢他。
上小学成绩特别优秀,总是在班级前三名,即使没有母亲,父亲几年都不回一次家的他依旧很优秀。
上初中以后,没有大人的管束,他开始变得玩心很重,经常上网逃课。高中更是如此,三年以后“顺利”得进入社会大学深造了。
此后,我读完大学乃至工作以后,都很少有他的消息,据说他一会儿在学磨具,一会儿在卖房子,一会儿在学厨师…
他的父亲管教他,他直接就说:“怎么现在想到管我了,那时需要你管的时候,你去哪了?”
对家庭满满的怨恨,即使后面五叔有了组合家庭,堂弟需要的关爱永远是缺失的。
离异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命中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孤独,流浪。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内心极度敏感,更加需要着两种爱的呵护。
美国“著名家庭大师”萨提亚:
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说,我们不巧落入这7种典型原生家庭里去了,我们还如何救赎自己呢?
我想塔拉·韦斯特弗本人的成长故事,会给予我们一些启发的。
有一本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豆瓣评分9.0分。
这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本人的成长自传,因为这本书,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她曾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读书,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谁曾想到,这样熠熠闪光的人,竟是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优等生。
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山区的一个家庭,经营废料场的父亲性情偏执暴躁。
他认为医院和学校都是“魔鬼的使者”,因此,孩子生病受伤从不看医生,也不允许孩子上学。
在家里,她对父亲言听计从,因为只要稍有反抗,换来的定是一顿毒打。
患有精神病的哥哥时常以各种方式虐待她,她也敢怒不敢言。而母亲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
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仍然不放弃努力,通过艰苦自学,考上了大学。
面对父亲的暴怒和母亲的劝阻,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选择挥手再见。
最终,她顺利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访学机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逆袭。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即使生在垃圾堆里,也有仰望星空的可能。
即使上天给了我们一副糟糕透顶的烂牌,我们也要学会不要迷失自己,学会救赎自己。
跟自己和解,学会珍惜,或许转角就找到了重塑人生的按钮。
生命只有一次,即使没有好的原生家庭,我们依然可以好好的用力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