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西部某医院急诊室的护士接获通知,五个紧急病人将被送来,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人是护士的丈夫。其他四人同爲一家人,她并不认识。院方虽然尽力抢救,最后五人仍告不治。
是什么原因导致五人丧命?建物倒塌?巴士肇祸?疯汉滥射?火灾?
答案是愤怒害死了他们。
事情发生在一条乡间道路上,两辆车在超车时互不相让。两个驾驶愈来愈火大,索性并排赛起车来,以致连对向来车都没看到。
护士的丈夫就是其中一个愤怒的驾驶。两个驾驶完全不认识对方,当然也没有理由对对方生气,只是因爲超车而大动肝火。事后家属决定向幸存的驾驶提出告诉。这桩因愤怒而引发的意外造成三个破碎的家庭。根据官方研究,愤怒是美国车祸的第一元凶。多数人开车时都有一肚子火的经验,所幸这种极端悲惨的结局只是少数。但任由怒火不加节制地燃烧确实可能成爲生命中非常负面的因子。我们必须学习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以免控制不成反被愤怒宰制。
其实愤怒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在自然的情况下大概只须几秒钟或几分钟就可排解。举例来说,看电影时碰到有人插队,生气一分钟左右是很正常的。自然的表达愤怒是正常的―――容许自己愤怒一分钟,然后便应继续向前走。但不当的表达或压抑则会造成愤怒的积压,到后来遇到事情不是动辄过度激愤,便是完全无法表达愤怒。
愤怒不会因压抑而蒸发,而是变成一件未完成的事。些微的怒气若不加处理,只会愈积愈多,到后来必然需要一个出处―――通常都是不当的出处。前面所说的两个驾驶就是累积了太多的愤怒,在碰撞之下便一发不可收拾,不到几秒钟的时间燃起火山爆发的威力。
积压怒气还有一个问题―――纵使伤害你的人愿意爲他的行爲负责,事情还是无法过去。即使你相信对方的道歉很诚恳,但还是怒气难消,这愤怒便会积压,然后以各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浮上来。
很多家庭的教养方式认爲任何愤怒的表现都是错的,有些家庭则是鸡毛蒜皮的事也会变成怒火冲冠。愤怒原是自然的情绪表现,但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理想的学习模范。人们通常不去探讨如何处理愤怒,而是去质疑它的合理性,用其他情绪代替,总而言之就是不去感受愤怒。然而愤怒是自然的反应,若能适时适地适当的方式表达,更是有用的工具。举例来说,很多研究显示愤怒的病人活得比 较久,可能是因爲他们较能将情绪表达出来,也可能是懂得争取较好的照顾。可以肯定的是愤怒能激发行动力,帮助你掌控外在环境,设定人我的适当界线。只要不失之过度、暴力或伤害,愤怒是有用且健康的反应。
愤怒既是人体重要的警示系统,当然不宜不分青红良白地压抑。愤怒是在提醒你,你受到伤害或需求未得到满足,就像愧疚感一样,愤怒可能表示某件事情偏离了你的信念。偶尔因受伤害而愤怒是健康的―――这是我们碰到异样感觉的正常反应。然而我们往往因太过恐惧愤怒而完全加以否定,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
你不必将愤怒视爲毒蛇猛兽,唯恐生活被呑噬,其实它不过是众多感觉的一种。花太多心思去分析或探讨你的愤怒是否合理恰当都是没有意义的,那等于是怀疑人应不应该有感觉。容我再说一次,愤怒不过是一种感觉。感觉是要让人体验而不是评断,就像其他的感觉一样,愤怒是一种传递讯息的沟通形式。
然而很多人都听不到愤怒所传递的讯息,甚至失去感觉的能力。如果你问一个发怒的人:「你感觉如何?」他可能会说:「我认爲……」显然他是用理智在回答情绪的问题,用的是头脑而不是感觉。
人有时候必须诉诸直接的感觉,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感觉,不妨试试闭上眼睛一手按住腹部,这个简单的动作有时候很有帮助,或许是因爲运用到身体而非脑部吧。现代人似乎都忘了如何体会身体的感觉,我们习于将理智与情感分家,让理智主宰一切,忽略了身体与感觉。不信的话,留意一下你说话时是否经常以 「我认爲……」开头而不是「我感觉……」。
愤怒常表示伤痛没有被处理,受伤害会造成眼前的痛苦,而残留的伤害则变成愤怒。日积月累,愤怒也就日益增加。当你累积很多伤害后,便渐渐难以厘清―――到后来连愤怒都无法辨认。你渐渐习惯带着怒气生活,以致误以爲那是你性格的一部分,然后你开始看轻自己。因此,首先你必须先将旧的伤害与自我区分开来,将愤怒释放出去,你才能记得自己的好,记得自己是谁。
人们愤怒的对象也可能是自己,爲自己做错事或未做某件事而愤怒,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通常是爲了讨好别人。有时你会因爲没有尊重自己的需要而愤怒,表面上你气别人亏欠了你,却不知道其实你是气自己一开始就不够尊重自己的需求。人们常固执地不肯承认自己的需求,因爲在我们的社会里需求是懦弱的同义词。
当你将愤怒转而向内时,往往便表现爲沮丧或愧疚。压抑的愤怒会改变你对过去的记忆,扭曲你对现实的了解。于是残余的怒火不仅成爲你与他人之间的疙瘩,也成爲你自己的一个心结。
我们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压抑怒气直到爆发开来,归咎别人责怪自己。我们不习惯让愤怒自然表现,也就认爲愤怒是非常负面的。于是看到别人大吼大叫便简单解读爲脾气太坏,其实不吼叫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平静的心灵或能免于怒火灼伤。
你必须认真看待你的生活经验。
恐惧若是不加处理,甚至忽略其存在,可能就会转变爲愤怒,而愤怒若是不加处理可能会演变成偏激。
一般人较习于处理愤怒而不习惯处理恐惧,你比较容易向配偶承认你在气他,但恐怕很难说出「我很怕你离开我」。又例如一般人很容易因事情不顺利而发怒,但要承认「我害怕自己不够好」则比较难。
小德和女友小妮约好在咖啡厅见面,结果因事先没说清楚而各自在不同的咖啡厅等待。小德等了半个多钟头后在她的电话上留言,然后便回去了。
「我想一定是搞错地方了,下次再约就好了。小妮却不这么想,她很生气,认爲我是故意让她等的,还说对我失望,不再相信我之类的。我提醒她不过是弄错地方罢了。」
对小德而言不过是一次单纯的误解,对小妮来说却是严重的信赖问题。她的愤怒显然是过了头,而那很可能是旧伤口的后遗症,导致她无法看清事实。
小妮不去探究愤怒背后的恐惧,却将过错全部推给小德。她只跨出一步就停止了,而这一步(愤怒)是每个人都很在行的:「我气你没有陪在我身边。」「我气你老是迟到。」「我气你没把事情做好。」「我气你说那些话。」我们必须学习跨出第二步,探究背后的恐惧,下面举出一些可能的线索:
#愤怒:我气你没有陪在我身边。
#恐惧:你不在身边时,我怕你会抛弃我。
#愤怒:我气你老是迟到。
#恐惧:我不如你的工作重要。
#愤怒:我气你没有把工作做好。
#恐惧:我怕我们赚的钱不够多,付不起账单。
#愤怒:你的话让我生气。
#恐惧:我怕你不再爱我。
不断表现愤怒总比处理恐惧容易得多,但对解决眞正的问题毫无帮助。事实上反而会使「表面」的问题更恶化,因爲多数人在怒火之下都不会有太好的反应。大声怒吼很难说服对方承认犯错,常常有人说:「他对我吼了十分钟,但我 还是觉得我是对的。」但很少有人会说:「他又继续吼了二十分钟,我开始觉得他是对的。」
合理的恐惧也会因过度的愤怒而变得不合理。举例来说,有个同事老是迟到,如果你一再指责他迟到恐怕于事无补。但如果你对他说:「工作好多,我怕会做不完。」他应该能认同你的担忧,同时又不会觉得你在对他发泄怒气。
克制怒气需要很大的力气,但多数人仍不免因此痛苦而且得不到心灵的平静。
我们的社会价値观认爲愤怒是不好的,因此我们很难找到健康的宣泄方式, 也都不熟悉谈论或纡解愤怒的方法。一般的作法是压抑、否定、克制,但也因爲不懂得表达小小的怒火,往往等到有一天无法积压时才爆发开来。多数人不会就眼前的事情直接表示:「这件事让我生气。」多半是勉强装作是从来不发怒的好好先生小姐,等到装不下去时才去翻陈年旧帐。
死亡会让相关的每个人都感到愤怒。然而医护人员要如何宣泄愤怒?家属与病患又要如何排解愤怒?我觉得医院应该设立一个房间让人尖叫―――没有对象地任意尖叫。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个隐密的房间可以宣泄愤怒不是很好吗?如果愤怒找不到出口,迟早你会对着某人大吼大叫,而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人喜欢和愤怒的人相处,也因此愤怒的人常常要忍受孤寂。
很多人会压抑怒气是因爲抱持批判的态度,认爲一个和善有爱心有灵性的人是不该发怒的。其实愤怒也可以是正常的反应,重要的是如何因应愤怒,不管是对自己、对别人,或甚至对上帝的愤怒。
每个人宣泄怒气的方式不同,可能是咒骂上帝,对着枕头尖叫,或者用球棒击打病床。有些人事后会表示感觉好多了,以前他可能害怕会遭天打雷劈,事实是宣泄后反而觉得更接近上帝。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就说:「我知道宽大的上帝自能处理我的愤怒,何况我的怒气并不是针对上帝。」
一个空服员的父亲在擦枪时意外死亡,她很努力地尝试接受事实但终究办不到。直到有一天在家里她又想起父亲的死,外面忽然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 她跑到院子里,在狂暴的雷雨中用尽全力大叫,对着上天愤怒地嘶喊。那是很奇妙的经验,她觉得自己的愤怒得到了纡解。她举起握紧的拳头向着天空尖叫了几分钟后,跪倒在地上哭了起来。然后她终于找到多年来睽违已久的平静心灵。
学习更坦诚地表达愤怒。
人生是治疗与经历情感的旅程。婴幼儿从不让感觉残留,哭过便不再难过,发脾气后便不再愤怒。临终的人会变得坦诚,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会知道怎么说「我害怕」「我生气」。
今天作业:
我们也可以学习更坦诚地表达愤怒,学习让愤怒成爲一时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