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很好,我出门散步,却在路口被三位熟人拦下。“三缺一,快来!”她们热情地招呼。我内心是万分抗拒的,打牌于我而言,无异于一种时间与心力的虚掷。可那句“我没空,不想玩”在嘴边盘旋了好几圈,最终又被“不好意思”这四个字硬生生地压了回去。于是,我勉强地坐上了牌桌。
牌局开始,一股浓烈而独特的气味便直冲脑门,源自坐在我对面那位牌友身上挂着的药袋。她身患重症,是第一次开口邀我。这药味熏得我有些反胃,但一想到她时日不多,这份不忍与怜悯,便成了将我牢牢钉在椅子上的另一重枷锁。我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就当是做件好事,积点德,陪她走完这最后一程吧。”
几局下来,她手气极佳,赢了不少。而我,不仅输掉了钱,更输掉了最后一点耐心和专注。原本就不情愿,此刻更是如坐针毡,心思早已飘向了窗外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盼着这场煎熬能早点结束。
就是在那个充满药味的牌局的下午,我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
我忽然看清了,我那可笑的“不好意思”,本质上是一种懦弱。我们害怕拒绝会让场面难看,害怕被别人评价为“不合群”、“不近人情”,于是我们选择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好心情,去换取一个“好人”的虚名。我们透支着自己宝贵的人生,去填补别人随口一提的欲望。
打牌本身无绝对对错,但它于我,确是无意义的消耗。它浪费了我本可用于阅读、运动或安静独处的下午;它消耗了我的精力,让我结束后感到疲惫与空虚;更危险的是,牌桌上微小的利益争执,有时甚至会撕开友情的裂缝。
而最让我警醒的,是那个关于“善意”的悖论。我原本以为自己是出于善良在陪伴那位病重的牌友,但当我因输钱而烦躁、因药味而不适、内心充满了逃离的渴望时,我的陪伴真的纯粹吗?这更像是一场被道德绑架的表演。真正的善良,不应建立在对自我内心感受的背叛之上。一个不情不愿的施舍,其温暖是极其有限的。
那场牌局,像一剂味道猛烈的清醒药。它让我明白:学会拒绝,才是成年人最珍贵的自律。 拒绝不需要激烈的争吵,只需要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谢谢,但我真的不感兴趣。”或者“抱歉,我接下来还有别的安排。”
真正在乎你感受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合理拒绝而疏远你。而那些会因为你的拒绝而离开的人,或许本就不值得你浪费生命去陪伴。
如今,我彻底告别了所有不情愿的牌局。我的时间变得清爽,内心也变得笃定。我选择把我的精力,投入到我真正热爱、能让我感受到成长与滋养的人和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