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
一、发展历程
从汉末建安至隋文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共经历394年。其中王朝不断更迭,战争不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学空前自觉。
建安文学,政治理想高扬,哀叹人生短暂,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之音,魏晋之际,司马氏掌权,残暴屠杀异己,政治高压恐怖。文学则逃避现实政治,曲折地反映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太康文坛,西晋武帝时期,政治松动,文坛重新繁荣,但丧失了建安风力,以繁缛为美。
西晋末年,产生了玄言诗。晋宋之交,产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南北朝,战争频仍。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
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歌→永嘉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庾信
二、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这些作品真实地建安七子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代表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三曹”
(1)曹操:字孟德,汉末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歌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钟嵘评曹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之《诗评》曹操:“气韵沉雄。
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即对汉乐府是继承和发展的,他采用乐府古诗写时事。
②他的诗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语言古朴率真。
③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2).曹丕
字子桓,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著有《魏文帝集》。
清人沈德潜评其诗“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重视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文以气为主”是三国魏曹丕的文学美学命题。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品赏以及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都当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3)曹植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如《白马篇》。
被钟嵘《诗品》誉为“诗中之圣”。他的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评价:
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对曹植高度赞扬。钟嵘《诗品》评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诗歌创作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第一,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第二,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第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第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他们和曹丕、曹植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成为“建安七子”。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体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王粲有“七子之冠冕”之称。
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
(1)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臻于完美。
(2)内容上:A题材普遍化,日常化进一步冲击了过去大赋的贵族特质。B.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作品增多。C.抒情色彩浓烈,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又有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
(3)成果上,共同的优点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贯注了作者独特气质。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蔡琰
字文姬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作品《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典故:文姬归汉
三、正始之音
反映了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发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相结合,诗风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词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淡,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词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称为正始之音。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诗风隐约曲折,素有“阮旨遥深”之评。
两晋诗坛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效法的范例,后人评其“创成一体,垂式千秋”。补充:《三都赋》(洛阳纸贵)
左思,太冲,西晋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一时间“洛阳纸贵”。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错综史实,融汇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代表作有《文赋》。
《文赋》是文学理论专著。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文章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主要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题材方面: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
第二,语言方面: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把内心的感受如实写来。
陶渊明散文的艺术特征:
第一,善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深刻的形象塑造,使作品更为生动丰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五柳先生传》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第二,淳朴真挚的艺术风格。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这样优美的散文。
第三,朴素自然的语言艺术。语言明白如话,平易近人,多用轻笔点染,形象突出,形成了朴素自然的风格。如《五柳先生传》一文,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极其简练。
第四,虚实结合的艺术想象。散文作品似虚非虚,似实非实,采用虚实相间的方式,创造出完美的艺术理想和艺术真实。《桃花源记》就是这种想象方式的绝妙篇章,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陈情表》。
《陈情表》作品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陈寿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谢灵运(大谢):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诗歌题材(山水诗的鼻祖)。代表作《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山居赋》
山水诗派,由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所开创,为以山水风景为主。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谢灵运。代表作品《登池上楼》。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谢朓: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谢朓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代表作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永明体又称为新诗体,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庾yǔ信:南北朝后期,由南入北诗人的代表,其诗风的转变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前期诗歌沿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后经战争离乱转为“乡关之思”。
“乡关之思”主要表现在:感时伤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将南朝、北朝文风相互融合,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做了准备。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合称“南照北信”作品《拟行路难》。鲍照字明远,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与庾信合称“南照北信”。著有《鲍参军集》。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
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这三位诗人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类似之处。与颜廷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周兴嗣字思纂,所著《千字文》传诵千古,也有《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千字文》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代表作《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代表名篇主要有《敕勒歌》《木兰诗》《西洲曲》等。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木兰诗》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
艺术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二是出色地运用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诗歌格式不同南朝:时常看见长短句者。如“折杨柳。百鸟园林啼,道欢不离口”(《读曲歌》)等。
北朝:时常可见的四言四句。如“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歌》)数首等。
第二,诗歌表达内容不同南朝:有对婚姻爱情描写的诗篇,尤其是南朝的吴歌西曲,更是以儿女私情为主。北朝:与南朝乐府诗歌相比,还有歌咏边塞风光者,如“陇头流水,流离山下”(《陇头歌》)。
第三,风格不同南朝: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北朝:感情坦率。
“魏晋风流”:魏晋人士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艺术化的人生。用3.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宫体诗:以宫廷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为咏物与描写女性。作者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情调伤于轻艳,风格柔靡缓弱。描写女性的诗歌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咏物的诗歌毫无寄托,内容贫乏。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延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更趋格律化。
.散文
(1)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名词解释:《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地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文学批评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志人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1)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传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名词解释: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练,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2)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的有干宝《搜神记》。名词解释: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的名士风流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风流是一种人格美,需具备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1)写人时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利用多种描写方式对人物进行刻画。(2)语言简约而传神,处处透露出机智和幽默。(3)成为后世小说、戏剧创作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