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的第七天,阳光带着秋日特有的温和,却没挡住奔波的脚步—— 整个假期仿佛被 “吃席” 这两个字串联起来,不是在亲友的婚宴上搭礼,就是在去赴宴的路上。这天吃完伊犁河对岸唐奴儿演艺中心的喜宴,看时间还早,望着不远处静静流淌的伊犁河,忽然想起察布查尔县的枫树林,朋友圈里总有人晒那里的火红景致,索性跟着导航,往枫叶的方向去了。
车子沿着公路前行,聊着天的间隙,忽然发现路边的车越来越多,密密麻麻停满了路基两侧,难不成这么快就到了?正疑惑着,一个个蓝底白字的“枫叶林入口” 标牌就映入眼帘,果然是目的地到了。选了个车队最短的入口往里走,心里还揣着对 “漫山红遍” 的期待,可眼前的景象却有些出人意料:成片的枫树细细瘦瘦,树干还没成年人的胳膊粗,一看就是栽种不过两三年的新苗。林间夹杂着不少枯树,杂草从石板路的缝隙里钻出来,肆意生长,把本就不算开阔的空间衬得有些杂乱。
我在红叶稍显密集的地方停下,举起手机拍照,镜头里的枫叶大多是浅红或橙黄,带着几分青涩,离“红透” 还差着些火候 —— 想来要等到深秋,寒霜打过之后,才能看见那种漫山遍野、浓得化不开的红色吧。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热情,举着自拍杆的男男女女穿梭在小树林里,有的蹲在树根旁调整角度,有的站在杂草间摆出姿势,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偶尔还能听见 “再往左边一点”“这个角度好看” 的招呼声,热闹得像个露天摄影棚。
更有意思的是,竟有人在杂草丛里支起了小桌子,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看那架势竟是在吃火锅。塑料凳上放着蔬菜、肉片,几个人围着桌子说说笑笑,热气混着食物的香气飘在空气里,和周围的枫叶、枯草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忍不住想,若是在温暖的家里,或是雅致的餐厅里,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吃饭,岂不是更舒服?可他们偏偏选在这略显粗糙的林间,或许看重的,正是这份“在枫树林里吃火锅” 的特别体验 —— 毕竟,这样的场景拍下来发朋友圈,可比 “家里吃火锅” 要新鲜得多。
闲聊间,碰到一对和我们一样赶来的夫妻,一问果然是刷到了朋友圈的照片,“看着别人拍得好看,就想着来凑个热闹,不然国庆假期总觉得少点什么”。他们的话,像一句精准的注脚,点破了这片尚不成熟的枫树林能吸引这么多人的原因 —— 这早已不是单纯的 “看枫叶”,而是一场融入假期日常的 “打卡行动”。现代人的打卡潮流,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网红餐厅门口排起的长队,到景区里为了一个“网红机位” 等待半小时的人群;从城市角落的小众咖啡馆,到跨省跨市追寻的 “季节限定” 景致,似乎只要被冠上 “值得打卡” 的标签,就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奔赴。就像这片察布查尔县的枫树林,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绝美的风光,甚至连枫叶都没到最佳观赏期,可偏偏因为朋友圈里的几张照片、社交平台上的几句推荐,就成了国庆假期里的 “热门目的地”。
人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打卡?或许是因为社交需求的驱动。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朋友圈、小红书、抖音早已成了展示生活的“窗口”。打卡一张好看的照片、一段有趣的视频,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在寻求认同与连接 —— 告诉别人 “我来过这里”“我的假期很精彩”,也在通过点赞和评论,与他人形成情感上的互动。就像在枫树林里举着自拍杆的人,他们拍的不只是枫叶,更是 “我在枫树林打卡” 的生活片段,是想让这份 “秋日仪式感” 被更多人看见。
或许也是因为对“缺失感” 的恐惧。当身边的人都在打卡新的地方、尝试新的事物时,若是自己没有参与,总会下意识地觉得 “错过了什么”。就像国庆假期,看着朋友圈里有人晒海边日出、有人晒古镇风情、有人晒山林秋色,若是自己只宅在家里,难免会产生 “这个假期不够完整” 的想法。于是,哪怕只是一片尚不成熟的枫树林,哪怕只是一次略显匆忙的短途出行,只要完成了 “打卡”,心里就多了一份踏实 ——“我也跟上了大家的节奏,没有掉队”。
更重要的是,打卡成了现代人对抗“日常平庸” 的一种方式。平日里的生活大多是两点一线的重复,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日子像流水一样平淡。而打卡,就像在平淡的日子里投下的一颗石子,能激起些许涟漪。去一个新的地方,看一种新的风景,吃一种新的食物,哪怕只是短暂的逃离,也能让人感受到 “生活还有别的可能”。
就像从婚礼席上离开后奔赴枫树林的我们,婚礼的流程早已熟悉得千篇一律,见久未谋面的亲友虽温馨却也少了些新鲜感,而“去枫树林打卡” 这件事,恰好给这个略显单调的假期午后,增添了一份期待与乐趣。可结果呢,我当天穿的长统丝袜被枯树枝划的千疮百洞,不忍直视。
打卡潮流的背后,也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有时候,人们过于执着于“打卡” 本身,反而忽略了体验的本质。就像在枫树林里,有人只顾着找角度拍照,却没心思仔细看看枫叶的纹路,没留意风吹过树林时的沙沙声,没感受秋日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有人在杂草间吃火锅,只顾着拍视频发朋友圈,却没好好品尝食物的味道,没享受和同伴聊天的惬意。打卡成了 “任务”,完成了拍照、发圈,这场出行的意义仿佛就已结束,至于过程中的感受,反而被抛在了脑后。
还有些时候,打卡会变成一种盲目跟风。人们去某个地方,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而是因为“别人都去了”;人们做某件事,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想做,而是因为 “别人都做了”。就像有人可能根本不喜欢枫叶,也不喜欢户外的嘈杂,却还是跟着导航来到枫树林,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凑一次 “秋日打卡” 的热闹。这样的打卡,少了些真诚,多了些功利,最后留下的,或许只是手机里一张没有温度的照片。

我们离开枫树林,路上依旧能看到不少往这里来的车。后视镜里,那片不算茂密的枫树林渐渐变小,可林间那些举着自拍杆的身影,却清晰地留在了脑海里。其实,打卡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人们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的一种表现,也是连接彼此、分享美好的一种方式。只是我们或许可以慢一点,不必那么执着于“必须打卡”,不必那么在意 “别人有没有看到”。
如果下次再去看枫叶,不妨放下手机,多看看那片红得热烈的叶子,感受它从浅红到深红的蜕变;不妨坐下来,听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闻闻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如果想和朋友分享,也不必急着拍照发圈,而是把真正的感受记在心里,再用真诚的语言分享给别人。
毕竟,生活不是一场需要不断打卡的任务,那些真正值得记住的,从来不是手机里的照片,而是我们用心感受过的每一个瞬间。就像这个国庆假期,或许婚礼的流程早已模糊,枫树林的细节也会渐渐淡忘,但那种从婚宴的热闹里抽身,奔赴一片枫叶的期待,那种在略显粗糙的林间,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才是最珍贵的回忆。而这,或许比任何一张打卡照片,都更有意义。
愉群翁记忆:农民企业家闫世明与一段村办企业的黄金岁月
愉群翁故事之:闫氏族谱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