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19年,赣南巡抚王守仁,想完成一个任务:平定宁王叛乱。可是他没有兵,没有钱,没有政策,没有上级。王守仁用了35天,解决了所有问题,收复南昌,生擒宁王,彻底荡平一个筹划运作了10年的叛乱。
怎么做到的?
表面上看,是因为王守仁熟谙军事。没有钱,他孤身一人逃出南昌,经临江到吉安,用吉安、临江的地方官员拉起了平叛班底。没有兵,幸好有旗牌,他用10天时间召集起了七八万老弱病残。没有政策,他自己起草公文,向各地发紧急文书集结兵力。没有上级,他自己分析敌情指挥作战。宁王带着10万人去攻南京,在安庆久攻不下。王守仁力排众议,不援安庆,直取南昌,最终鄱阳湖一战,肃清宁王所有势力,尽显军事家风范。
说起来酣畅淋漓,但细思却极恐。藩王谋反这么大的事儿,又是在明朝,大家可是都见过靖难世面的,居然没有中央政令,居然只有这个管半个省的地方官出头平叛,别的大员在哪里?朝廷武装在哪里?沟通机制在哪里?写《今言类编》的郑晓回忆说,宁王起事的时候,各地告急文书都不敢指名道姓地说宁王反叛,用一些模糊的字眼,比如江西省城十分紧急,南昌忽然聚集了军马和船只等,只有王守仁的公文里明言江西宁王谋反,钦奉密旨,会兵征讨。
原来如此,人家都在观望,只王守仁担当。宁王号称10万兵马,地方官手上才几百千把人,怎么打?而且万一人家宁王造反成功了呢?跟他死磕不是缺心眼么。如同著名的墨菲定律,你先相信结果是坏的,然后去实现它。抱着必输信念的地方官当然打不了,宁王一路往南京走,击南康,知府弃城逃走;袭九江,所有官员跑光光,一直到了南京门户安庆,才遇到了两个愿意守城的官。这个时候,王守仁同学不躲远点,不固守吉安等待朝廷慢慢地琢磨,慢慢地发兵,果断就决定要自己上,去平叛。
当仁不让,方成此伟业。在王守仁这里,明知不可而为之,还要加上一条,智计百出而为成。平叛中,王守仁各种正招奇招,大招小招,怪招损招,伪造文书、蜡丸离间、深夜突袭,用最小代价取得了胜利。担当,是知行合一的担当,不仅要有使命精神,更要有各种办法,聪明的、创造性的、诡异的、奇葩的、三教九流的、不入流的,总之完成任务为要。
2
蒋佩蓉曾有一篇爆文,叫做《平衡家庭和事业是最大的谎言》,我也被圈粉。很多职场妈妈都曾经历过无法同时应对家庭和工作的心理煎熬,只好一边觉得自己是坏妈妈,一边觉得自己是坏员工,焦虑地过下去。
但社会主流价值观认为,这种煎熬并非必然,全是因为你能力不足、技巧不够。所以铺天盖地的鸡汤教给你各种管理时间的技巧、高效陪伴孩子的技巧,告诉你生为现代女性,生活上你要提升自己,健身、读书、美容,追时尚、懂搭配,抽空看电影,时不时过过二人世界,也不要忘记了和闺蜜逛街喝茶。工作上,真正决定前途的是在8小时之外,你得加班、学习、思考、充电、积累人脉,跳出舒适圈,掌握新技能,旅游见世面,实现财务自由。作为妈妈,你要学习,读绘本,研究心理学,知道陪伴是最重要的爱,包容孩子的情绪,体察引导他成长。还要懂烘焙,会奥数,督促弹琴、陪打球、辅导作业……
这一切都再正确不过,但是加在一起就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此时听到蒋佩蓉这句“平衡家庭和事业是最大的谎言”,觉得简直大快人心啊!这原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啊!
但是,慢!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自己事业上出类拔萃,又培育出了优秀子女的父母呢?比如耶鲁大学教授全惠星,自己女神范,6个子女都是哈佛、耶鲁博士,星辉璀璨。而且,说这句话的蒋佩蓉自己,也是事业家庭双丰收啊。做了多年全职妈妈之后,蒋佩蓉出书、成立妈妈商学院,事业如火如荼,现在的头衔是儿童成长力教练、中美教育专家、国际礼仪专家。
仔细研究这些双丰收的妈妈,我发现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奥秘其实非常简单:拉长坐标来看待世界和自己。苛求每一天、每个月、甚至每一年都实现这种平衡,是为难自己。然而拉长坐标来看,每个妈妈都可以实现这种平衡,一生中,总有一段时间,我们明艳可人、才华酷炫,用灿烂的生命能量照亮菲薄的流年。也总有一段时间我们敛尽锋芒、岁月静好,心甘情愿地把时间研磨在细碎的对家人的照料上。一生的时间足够我们实现梦想,又享受陪伴孩子的幸福,他们需要的陪伴只有几年而已。最重要的是,这种更迭应该像四季,是流动不息,而非凝固不变的。如此来看,每天醒来,是焦虑地应付生活的刁难,还是尽情享受生活的馈赠,才不是心态的问题,是认知图式的问题。
3
说完了这些大功业和彪悍人生,说说小事情吧。
小娴宣布要生二宝,彼时政策还没出来,朋友们都无语,因为她是事业编人员,正在考公务员。对我这种做事一定要先分析条件、概率,不到一定比例就懒得费劲的人,觉得她很不可思议。
然后她考试,面试在冬天,找了件肥大衣服,伪装微胖界人士过了面试,体检前生下了宝宝,政审前等到了国家政策。看得大家眼睛都直了:“你不过是好运气罢了。”小娴巧笑嫣然,即使运气不好,不过是生完二宝维持现状,又能怎样?
是呀,这才是点睛之笔。想做什么就去做,即使没做成,又能怎样?概率的真正意义,在鼓励你解决问题,而非推卸人生。完胜概率取得的成功,才甜美得不枉做人。
有一次,早上9点半,我在办公室坐着,幸福地看报纸。领导突然走进来说,现在你写一个文章,主题是什么什么,11点要用。我一边打电话找业务部门要材料,一边在网上自己查资料,同时一心二用在心里搭文章框架。打电话沟通细节、消化资料,同时飞快敲击键盘,提炼要点、整理表达。突然间就如同超体附身了一样,迅速写出了2000多字的文章,竟然还觉得从观点到逻辑、从新意到语言,都能过自己这一关。然后调格式、打印,赶在11点送到了领导手里。做完之后,心中幸福感爆棚,我们平凡的一生,何曾真有机会去接近自己的极限?偶尔近一些的几次,那种神秘的体验,就如周遭瞬间静谧,所有的东西,物体和思想重新聚焦得无比清晰,造物的玄妙,让人感动地泫然欲泣。
4
当前最受欢迎的文章,是鸡汤方法论,没有“如何”二字,几乎留不住读者的目光。
但是,如果没有认知的升级,没有开阔稳固的世界观,甚至,没有感性经验的巩固,方法论只是朝生暮死的蜉蝣,似有还无的安慰剂罢了。
如何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我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论提供给大家。只有藏在这几个故事里朴素如清水的几条原则:
第一,完成任务的信念,和办法。
事不畏难,所有难不可攀的事,只要拆开来看,就是一个又一个次难的环节。再拆开,难度又降低一些。拆到最后,就是一件又一件繁琐的小事。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心力,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赋予自己要做的事那么高的价值而已。如知乎那句名言,“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到拼天分的程度”。
信念有了,然后是办法。我非常赞同程序正义和目标正义一样重要,但这是底线。底线之上,还有无穷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瞧瞧圣人王阳明都认真做那些鸡零狗碎的工作,我们又何必计较自己苦苦挣扎的姿势不够好看?
第二,拉长坐标,说的是轻重缓急的考量,和长远的眼光。
成年人会发现,我们面临很多任务,都是理所应当该做的。但真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需要的是对轻重缓急的考量。当前无数线头,但哪个是我任务的主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供的方法论很好用,用重要、紧急两个指标去衡量,但具体到每个任务,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还需要你在业务层面的知识积累,在价值观方面的稳定。业务熟练、价值稳定,才有判断的尺子,否则就是空谈。这个尺子,没有的时候要积累,有了要用好。
第三,方法产生在行动中。
行动会触发无穷的变数,和他人链接也是如此。玩游戏的时候,你遇到特定的NPC,会触发高能剧情。但复杂精密亿万倍的现实世界,你激发的每个人,都可能产生高能剧情。你行动的概率,造就无穷的可能。当你看到任务难,不躲不惧,不浪费时间给无谓的情绪,立刻开始着手做,就已经赢得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