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奶爸一久,小区里带孩子的家长认识了不少。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在抱怨自家的孩子总是坐不住,做什么都没耐性。他们显然都意识到自己孩子专注力差;也知道专注力很重要,等孩子上学的时候直接影响成绩;只是他们又搞不清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专注力就那么差,更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专注力是强是弱,一些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在公园排队荡秋千。我们都知道,荡秋千排队的人往往很多,尤其是周末。那些缺少专注力的孩子,没排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跑去玩沙子或是滑滑梯;一会儿又来排队,只是还没轮到时又跑了。就是有时候家长替他排到了,扯着脖子喊了半天把他叫过来,也只屁股没坐热就又跑了。而那些有专注力的孩子呢,则能耐心地等很久,甚至不排到自己不罢休。
现在说说我的大女儿。有一段时间她非常喜欢荡秋千。她有一个特点:似乎只管自己要荡秋千,却从不管前面有多少人,要排多久。有时前面足有七八个人,至少要排个十五六分钟,我一看就沮丧,可她也照样等。有时我看得出她也有点焦躁,因为她时不时地会扭头问我一句:“爸爸,还有几个才轮我呀。”可她从没因为等得不耐烦而放弃过。这就是良好的专注力。
记得有一次,有个霸道的小男孩坐在秋千上就是不下来,那孩子的爸爸非常不像样,竟然睁只眼闭着眼地由着他,向大家说:“他不下来我也没办法。”而后干脆走到一边背过脸去看手机。
最后呢,所有排队的孩子都散了,我也劝我女儿去玩别的。可小姑娘就是不肯走,没办法,我只好陪着她干等。最后那小男孩自己觉得没意思了,方才下来,我女儿这才坐上秋千。当然,这已是十五分钟之后的事了。
从荡秋千一事上,我们很容易就分辨出哪些孩子的专注力较好,哪些较差。可要知道为什么孩子们的专注力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就不容易了。
这里面或许多少会有天性的成分。的确,有些孩子天生就好动,静不下来,总是东跑西跑。但我觉得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后天。
首先,安全感是孩子一切能力的基石,自然也包括专注力。
我们看动物世界都知道:狮子豹子这些动物都非常专注。当他们捕捉猎物时,锁定一个目标后绝不改变。这些大型肉食动物的睡眠也都非常好,睡姿非常放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动物强大,不惧怕任何敌人。也就是说,他们非常有安全感。我们再看看兔子,无论是觅食还是睡觉,都没法专注,得随时留心身边的情况,以免轮为别人的美餐。兔子为什么没法专注?因为它弱小,没有安全感。
人从大自然进化而来,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你要想一个孩子有良好的专注定,首先就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我曾听一个妈妈担忧地说:“我女儿有个问题。总是往前跑,从不回头,不管我有没有跟着。这样是不是很不好呀。”
我一听就笑了,说:“这是好事,说明你女儿不缺安全感。因为不缺安全感,才能一心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管你有没有跟着。你看那些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有时本来玩得高高兴兴的,但忽然一时没看到大人,就会大哭起来。”
她听我这样说,才反忧为喜。的确,那些老是担心大人忽然找不着的孩子,怎么可能专注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呢?
有些父母因要出差或是上班,很烦孩子粘人,于是采用这样的办法:选在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悄悄地走人,以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场闹,是明智之举。其实这样做非常伤害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忽然意识到父母不在身边时,他刚才积累的所有快乐都将瞬间烟消云散,而且以后再也不敢专注于玩了,他得一边玩还一边担心提防:千万别让爸爸妈妈在我玩的时候忽然又走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做事分心的习惯,专注力自然就越来越差了。
那些缺少安全感的孩子,看起来轻则心不在焉,中则木木讷讷,重则面显忧郁之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已读了小学的孩子,本来就一点点作业,却几个小时都做不完。大人往往抱怨,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效率竟然如此低。其实这些专注力差的孩子,很多都是小时候缺少安全感造成的。大人除了发火之外,应该好好反思自己。
所以,以后当我们不得不选择暂且离开孩子时,一定要坦承地和孩子说明,并且要他知道,我们只是暂且离开,某个时候一定会回来,绝没可能从此抛弃他不管。这样做可能孩子一时会有情绪,但他最终会明白过来。等他真明白过来后,甚至会主动地来和我们道别呢。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孩子远比我们想像中要明事理。
当孩子在潜意识里不担心被父母抛弃时,他就能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说到底,我们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无条件的爱,就是你优秀我们爱你,你不优秀,我们也一样地爱你。当孩子感受得到大人传达出来的这种爱时,才会具有较好的专注力。
除了安全感,影响专注力的还有习惯。如果大人老是在孩子做某件事情时打断他,孩子慢慢地就会变得越来越不专注了。
还是拿荡秋千作例子。我发现有些家长自己看到长长的队伍时先耐不住性子了,往往对孩子说:“人太多了,你去玩沙子吧。”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坚持说要荡秋千时,还是建议他们去玩别的。大人看来,这是灵活策略,这个不行玩那个嘛,这不挺好吗?他们可能没有想过,长期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地就会变得做什么事都耐不住性子,沉不下心。
正确的做法是:当大人看到排队的人多时,在还没有排队的时候就问孩子是不是真的觉得荡秋千比玩沙子或滑滑梯更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那就先玩别的好了。如果真的只想玩秋千,那你就让他安安静静的排除好了。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们除了尊重,别无他法。
我们会发现,大凡在荡秋千上劝孩子别排队的大人,在其他时候也往往会随意打断孩子。比如,看到孩子老是坐在那里画画,就说:“别画了,出去跑跑吧。”有时又是:“别画了,吃饭了。”
当孩子不顾吃饭或是睡觉,坚持要画完自己理想中的作品时,大人就会发火,认为孩子在胡搅蛮缠。因为在大人看来,孩子们的那些作品一钱不值,根本没有吃饭睡觉重要。
当孩子才学会走路的时候,很多大人们往往为了自己和人家聊天,孩子稍跑远就抱过来。有时看到孩子摘一片树叶,或是扯一根草,或是抠一个小洞,也马上把孩子抱走,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教孩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其实这都是打断孩子,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而言,扯根草或是一片叶子上升不到爱护环境的高度,抠个小洞洞也并不是脏兮兮的,倒是有趣得很。只有那些懂得育儿的家长,才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走哪儿跟儿,除非有危险,否则不会轻易地干涉孩子的探索。
在另一些家庭,最大的问题不是经常性的打断,而是诱惑和选择太多了。比如,有些家长给孩子买了算不清的玩具,而且全部摆出来。结果孩子这个摸一下,那个摸一下,静不下心来玩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样难于产生深度体验的乐趣,也就自然难有较好的专注力。
还有些父母患了“教育焦虑症”,给孩子报一大堆的课:跳舞,画画,英语,泰拳道,全脑开发……一个个轮着来,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另有些父母则患了“体验饥渴症”,天天带着孩子东奔西跑,到处玩,到处吃,到处体验,生怕孩子错过任何一个好玩的地方,任何一点好吃的东西。当然,还有父母焦虑症饥渴症兼有。
“教育焦虑”型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人一疲惫,自然什么都不想探索,也就难谈专注力。“体验饥渴”型的父母则会造成两种不同的孩子:一种变得非常喜欢刺激,老是寻找刺激事情,凡事都讲求“过瘾”;另一种相反,过度的满足使他觉得什么都没意思。如果带着这两种孩子去玩具市场,一种孩子什么都想买,但买完就扔。另一种则反过来,什么都不想买,觉得都玩过了,没有新意。这两种孩子,无论哪一种也都缺少专注力:一个容易换得太快,一个容易心灰意懒。
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得看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安全感上,则要提供十足的安全感。问题出在老是打断上,则要尽量保证孩子有始有终地做他喜欢的事情。玩具太多的呢,最好收起一些来,只摆有限的几种,过段时间再换另外几种,这样便可以让孩子学会深度地体验。
“教育焦虑”型和“体验饥渴”型的父母则要改变“包办”一切的心态。他们要明白少上些课程、少“体验”一些新奇东西未必一定是坏事。所谓多就是少,少就是多。减少了量,孩子才有精力有时间深度地体验。另外,他们要学会耐心地和孩子勾通,问孩子到底喜欢。要是孩子能随心所欲地支配一部分时间,而且全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专注力就有可能会慢慢地提高。
当然,只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一个专注力差的孩子,即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往往容易中途放弃。因为放弃对他们而言已成习惯了。
那要怎么做呢?家长在孩子选择做他喜欢的事情前,不妨与他好好谈谈,问他想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孩子说得越细越好。也就是说,我们帮孩子竖立清晰的目标。目标感强了,专注力自然就会上升。还有,当孩子达成了目标时,要给他适当的奖励。记住:主要不是奖励他“聪明能干”,而是奖励他能耐住性子,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朝着设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也就是说,主要奖励的是态度,而不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