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日本为青少年备了大量洗脑神器,从此这个国家一发不可收拾

黑船事件后,双方在横滨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其他西方国家跟随着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国家都与日本签订了亲善条约(自由贸易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日本国门被打开,看到了西方社会的先进性,然后,一头扎进了向西方的学习之中。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全盘接受了西方的东西,开始变大变强,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以抢夺自己的利益。在现代国家,文官政府可以形成稳定的政权,而日本则不一样,他们的军部大臣是由武官担任的且只听从天皇。

可以说,日本军队有特权,如果,他们对现在的政府不满意,那么,他们便可以通过军部大臣向政府施压,逼他们就范。

经过日本军方的宣传,当时,大部分日本人相信侵略是有益的,他们觉得日本发动对全亚洲的侵略,完全是为了解放亚洲民族,联合亚洲民族一起对抗西方白种人,进而实现“大东亚共荣”的目标。此外,战争肯定要流血牺牲,为了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牺牲还是杀人放火,都是被允许的。

由此可见,日本军政府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必须将这些青少年塑造成无坚不摧的战士,为了日本的利益不择手段,这种思想源自日本古代的武士道精神。进入二十世纪,这种武士道精神不仅被重新提起,还被军国主义者大量引用,用来激励军队、巩固军队的统一、禁锢国民的思想。

自此,武士道精神成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而且,军政府采用的教育方式便是建立军校。二战前,日本设立了很多军校,比如: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幼年学校、巨轮航空士官学校、陆军经理学校、陆军预科士官学校等。另外还有一些海军学校,比如:海军经理学校、海军机关学校、海军大学校等。

这其中,属陆军士官学校和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最有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建立于1869年,其目标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海军军官,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说,这两所学校是军队干部的培训摇篮。

很多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干部军官,都是这两所学校毕业的。比如:战犯松井石根、寺内寿一,首相小矶国昭,军部大臣杉山元等。而且,日本军政府还会在青少年的教科书上做文章。军校为青少年准备的教科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堪称洗脑神器。

在陆军幼年学校的国语书籍中,课文《靖国神社》是描述日俄战争时期战斗英雄乃木希典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是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兵之母》是记录军国主义的家庭的。还有一篇文章,题目为“无形的进城”,是以一个母亲的口气来劝诫孩子们:一定要勇敢,一定要为了大日本帝国奋斗,在战场上作战要奋不顾身,不能有丝毫退缩......甚至,还说道:如果他们牺牲了,那也是光荣的,他们将成为天皇永世的盾牌,与天皇同在。

这些都是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故事,让国家的下一代相信,他们所作所为都是神圣的,都是为了他们崇高的天皇,即使牺牲也是值得的。

此外,日本军政府还在青少年的考试上做文章。随着军政府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在青少年的入学阶段还设置了考试环节,让他们回答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问题。

在陆军士官学校的入学考试考试题库中,就有这样的问答题:

“观察现在东亚的局势,各国之间经常爆发内乱,致使国家不振;虽然,波斯、暹罗现在还能够保持独立,但是,他们早晚会被兼并;由此,你们觉得应该由谁来主持大局,为世界做贡献?”

这样的题目,绝大部分的青少年肯定会选择自己的国家,因为,这是一道引导性的问答题,不知不觉就回答了老师想看到的答案。

另外,还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日本在中国发动了满洲事变,在这个事变中,满洲最大的敌人是谁?而卢沟桥事变具体发生在哪一天?军队奋起的原因是什么?”

军校给出了“日本军奋起原因”的参考答案是:

“不管是历史还是条约规定,日本在满洲必须享有合法权益。但是,中国将满洲侵占为自己的土地,侵犯了日本的权益,这是侵犯他人领土、破坏主权、无视条约的表现,使日本人无法在满洲正常居住,无法正常开发林业、矿业等权利。日本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必须奋力打击中国人。”

对于这个答案,不知道日本政府有没有向日本人解释“为何他们能在满洲享有合法权益”,这完全是一种强盗逻辑。

海军学校的入学考试也是这种情况,他们也有这样一道题目:

“简单论述一下朝鲜、台湾、关东洲和南洋群岛是怎么成为日本的一部分的?”

回答这个题目的人很多,包括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战犯永野修身,首相米内光政,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等。或许,就是这样的题目,才让他们走上了歧路。

日本国内最出名的词汇包括尊皇、报国、玉碎等,这些都跟军国主义有关。而且,日本的军国主义蕴含了太多的日本特色在其中,已经成为影响日本的一种综合性历史积淀,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消除和改变的。它就像飘荡在靖国神社周围的幽魂一样,在日本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参考资料: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册》、《日本史》、《靖国神社》、《水师营会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