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内心一直弥漫着一种焦虑感,和具体的事务无关,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躁。它常常出现在闲暇的周末,夜深人静的午夜,喧嚣过后的余韵。片刻的宁静总是易逝,偶尔细细思考懵懂问心,总有一种郁郁萦绕不去。在阅读《日子里的中国》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种身份的焦虑,对自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的深深焦虑,这种焦虑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充斥在我的生活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美国人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中小学后,写报告说: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喜欢早起,7点之前大街上已经有很多学生,边走边吃早点;晚上还要写作业写到深更半夜……因此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将远远超过美国。2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了,但科技和文化上,我们离美国依然有很大的距离。而我们,那些成长起来的小孩,就是这样一直迈着着急的步伐:急着赚钱、急着成功,怕一切来不及。在当下的世界里,关键词是科学技术的表征——时间、效率、速度……中国人的时间观在近二三十年被提速无数次,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一夜暴富、尽早退休……
上两天接到母亲大人的电话,让我去亲戚家接送,因为打乱了时间表中的运动计划,我感到很焦躁。还有几次,参加好久不见的朋友社交,大家吃饭聊天,我却有种在浪费时间的焦虑感。我的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对的,和亲人朋友的相聚是重要的事,有问题的是无法沉浸当下的我。我想,这是着急的心态带来的副作用。我已经习惯在追求速度时无暇他顾,以致与人生的乐趣擦肩而过。我不在意为早早成功而面临更多意外和挫折的代价,不惧怕正在快速消耗着的自己的人生,不明白快慢张弛的人生之道。
我一直太专注于做有用的事。但,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做的事情和升官、发财、成名没有关系便没用了吗?有时的确会觉得身不由己,应当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在滔滔时代巨轮之下,被裹挟着不得不一路狂奔。虽然不能阻止洪流,更不能逆流而上,但至少我可以放缓漂流的速度,让灵魂和精神跟上来,多做些和功名利禄无关、更贴近本真生活的事,多些思考少些盲目的从众,逐渐赋予“成功”更宽广的内涵,让自己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拼搏的苦与痛。
奋斗,好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从中国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不惧自然,我命在我不在天。从清末民初大批仁人志士毁家纾难,改造苦难中国的宏大奋斗格局。从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民奋斗热潮,知识改变命运。奋斗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但当奋斗变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为奋斗而奋斗时,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什么?什么是奋斗的理由?为了成功而奋斗吗?什么是成功?如果奋斗成功的代价是亲情、道德、幸福……这是我们想要的奋斗吗?我需要停下来,冷静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奋斗?
就像此刻,当我慢下来,才感知到原来窗外有树有风有鸟虫,有微风拂过的沙沙作响,有阳光透过枝桠的闪闪发亮,我做着无用的发呆,却享受到慢时光的乐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