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一直在听这个节目,重回那个辉煌的年代。感动我的,除了那些陪伴我成长的金曲,还有背后一班勤奋上进、追求完美的香港音乐人、电视人。这个节目有让我有找回自己的感觉,潜藏在血液里的某些东西似乎又流动起来。是啊,我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被这样的港式文化养大的。仍然很记得小时候妈妈说,想学识点做人,看看翡翠台的剧集就识了。当时的我课余时间没有看琼瑶、没有看金庸,就是追剧,有段时间竟然还神心到每播一出新剧就在笔记本里记低剧名!所以我相信我是深受影响的,以至于不下一次有新接触的学生走过来问我是不是香港过来的老师。
我不能用一两个词去提炼香港文化的精髓,但到底什么影响了我?今日听旦爷讲到红馆的四面台让歌手能处在歌迷的包围中,脑海里马上弹出一个词--“好型”。啊,就是这个词!我突然觉得它串联起我好多事情。衣着,我要“型”,不要性感、娇俏、纯情,戴着墨镜、穿着西装外套的梅艳芳就好“型”;随地吐痰随地丢垃圾,我不会做,因为好无“型”;读书时,觉得会听英文歌、会唱英文歌好“型”,所以我英语成绩一直很好;参加工作走上讲台,我觉得拿住本书或者备课本读好无“型”,所以我从一开始就锻炼了自己脱稿的能力;现在,我觉得那些为了提高本学科分数强行霸占学生时间、晚修都冲入课室讲课的行为,都是好无“型”,即使我的班分数最低,我想我都好难会这么做,这实在与一向“有型”的我严重冲突!
还记得港台那个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公益广告词:有型定无型,吴系一支烟决定。你问我,到底什么才是“有型”?为什么脱稿讲课就是有“型”,为什么……就无“型”?我又说不清了。有型、无型还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吧,甚至可以说是“人设”?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