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正面管教》的第7章“有效地运用鼓励”。
本章讲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的重要性、鼓励的误区和鼓励的方法。
一、鼓励的重要性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我们都有一些“穴位”,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点中。当我们被点中“穴位”时,我们就转向了原始的“爬行动物脑”。我们不会像爬行动物那样“吃掉”孩子,但当我们生着气做出反应时,我们肯定是在“啃掉”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鼓励,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二、鼓励的误区
1.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深陷沮丧之中。孩子们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挫折感。所以,我们在管教时,要循序渐进,并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2.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假如能够量化孩子存在85%的优点+15%的缺点,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缺点时,缺点就会膨胀,而优点不久就会消失。当你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优点,缺点就会很快消失,而优点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看到的全部。
我们可以试着转变角度,从每个孩子的不良行为中寻找优点。如,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好的领导能力。
只能看优点看不到缺点的能力,值得我们所有人练习。
3.避开社会压力
国人都好面子,当在朋友、亲戚、邻居面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时,大人很容易受到旁观者带来的压力,“觉得”这些旁观者期待着立竿见影的完美。这时候,大人们往往受压力影响使用惩罚来满足旁观者,因为惩罚开起来能很快奏效。
人们很难战胜自己的虚荣心,当有社会压力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应对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这时,我们要离开旁边的观众,可以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他人离开,以便我们能在私下里解决问题。
4.鼓励与赞扬
大人们常常分不清鼓励与赞扬,经常把赞扬当做鼓励。赞扬虽然也能促使一些孩子改变行为,但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他人。长期受到赞扬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找别人认可的人”。而鼓励的长期效果是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变得更自信。
大人们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是,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要知道,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中培养出来的。
鼓励会促使孩子们为自己而改变,通过内省,觉得自己有价值并无需他人的认可。而赞扬会导致孩子们为他人而改变,当得到他人认可时,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三、鼓励的方法
1.安排特别时光
安排特别时光是指定期按计划安排特别的时间来陪孩子,期间最好连电话都不接。作者认为这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了。
特别是光可以每天的10分钟或者周六的半个小时,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要确切的知道,这段时间是特别为他们设立的。
特别是光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鼓励效果,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当孩子期待和家长的特别是光时,他们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会感觉自己对家长很重要。
2、安排好特别时光是对家长的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孩子——为了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3、当我们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关注时,让他们接受当时没有时间会容易的多,如“宝宝,我现在不能陪你,但我期待着我们4点半的特别时光。”
特别时光如此有效,我们要怎么操作呢?
首先,要和孩子一起做规划,先把想在特别时光做的事列个清单。
其次,和孩子逐项审核并分类。如果事情太费钱,就把它列到等攒够钱再去做的事情清单上。如果内容需要的时间超过了我们计划时间太多,就把它列入可以有更长娱乐时间的家庭娱乐日历上。
最后,就是严格按照特别时光来陪伴孩子啦,家长们一定不能失信。
2.日常惯例表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能避免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孩子一起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大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列出他们晚上睡觉前应完成事项的清单,可能包括:收玩具、洗漱、换睡衣、准备第二天的衣服、整理书包、听故事等。
其次,把这些内容抄到一张表上,最好把孩子们做这些事的照片贴在每个项目后面。
最后,把这张表挂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让日常惯例表说了算,我们不再需要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该问他们:“按你的惯例表,接下来该做什么?”这样,通过惯例表,既锻炼了孩子自律能力,又使得孩子受到鼓励,我们也不用再每天早晚的唠叨了。
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希望家长朋友们都能做到少说“你真棒、真聪明”这类赞扬的话语,改为对孩子做的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如果看到这篇分享,不妨和我一起尝试一下“特别时光”和“日常惯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