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习惯在家光着脚丫到处跑。因此,在睡觉前,总是要提醒嘟嘟去洗脚。
但要让嘟嘟去洗脚可不那么容易。
如果我们对他说:“嘟嘟,睡觉时间要到咯。快去洗脚。”
嘟嘟往往不会照着我们说的去做。
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嘟嘟,听到这句话的感受是怎样的?是不是有一种被要求、被命令的感觉?
换做是成人,听到命令都会感到紧张,会从内心排斥这样的声音,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我们发现以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常常是“无效”的。他就像没听到一样,仍然在做自己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孩子在听到要求中无动于衷时,可能会变得着急、生气,认为孩子装作听不见或故意对着干,或许还会引发一场亲子矛盾。
即便是孩子听从指令并完成了大人的要求。但长期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听大人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除了以要求的方式让嘟嘟去洗脚外,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有。
换一种说法,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嘟嘟,睡觉时间要到咯。你的脚踩在地板上弄脏了,要怎么办呢?”
正常情况下,嘟嘟会回答说:“要洗脚。”
“那么,你是想让妈妈陪你去,还是爸爸陪你去洗脚呢?”
“要妈妈陪。”
看,同样的要求,但变换了说话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将完全不同。
像这样通过提问启发孩子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我们称为启发式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办法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被命令的。所以,当孩子自己找到办法、说出应该做的事情时,他会有自豪感、价值感和被尊重的感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个小小的案例是否给你带来启发?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多一些启发,少一些命令,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