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 人性虽有巧拙,却可以伏巧为拙, 拙中藏巧,使外拙而内巧.伏藏之道,在于九窍,即人的上身耳,目,口,鼻七窍 , 下身外肾,谷道二窍。九窍皆邪妄出入之门户,而最为关键重要的更在于耳,目,口三者。五音通之于耳,五味通之于口, 五色通之于目;但是,过度五彩缤纷、艳丽的色彩会使人的眼睛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眼花缭乱,过度烦躁的声音或者美妙激昂的音乐的声音会使人的耳朵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听觉麻木;味道过度香美、浓厚的食品会使人的味觉味觉迟钝。所以,对于修道之人而言,要使三要化为三宝,就必须明白过犹不及则外漏,守中则内藏,实现六根不漏。
(感悟)
从人体生理功能和社会能力而言,由于先天生理结构、心理人格以及后天的学习,使不同人的天赋和能力各有差异显示出或巧或拙的表现,但这种巧与拙并非固定不变的,用进废退,即藏巧而久不用,可能伏巧为拙,,而相对拙的功能或才能却可能由于常用使拙转化为巧,可见,人虽有先天差异,但也不要小看后天的可塑性,明白这个,就是说我们要懂得抑短扬长,最大发挥特长使自身先天生理结构功能或后天学习的才能,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效用,或对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
九窍为人的心灵沟通外部环境信息感知客观实在的感觉器官,客观信息本无所谓利害,一旦价值参考系中主体确立,就有了利害,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阴阳,阴阳分而产生正善与邪恶、美丑、真实与虚妄,识破邪恶丑陋和虚妄,而选择有利于个人或人类主体发展的真、善和美,而探索认识客观实在世界对主体的真、善与美最为关键重要的感觉器官更在于耳、目、口这三者。五音通之于耳,五味通之于口,五色通之于目;但是,过度五彩缤纷、艳丽的色彩会使人的眼睛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眼花缭乱,过度烦躁的声音或者美妙激昂的音乐的声音会使人的耳朵这一感觉器官产生视觉上的听觉麻木;味道过度香美、浓厚、麻辢的食品会使人的味觉味觉迟钝。
所以,对于修道之人而言,要使耳、目、口化为三宝, 想进一步精益求精,就应勤下功夫,一要用目多看,二要用耳多听,三要用口多问,身体为行,去粗存精,抑短扬长,这也是我所认为的三要。 但多而不淫,为而不违,循道而行,动则若脱免,静则若处子。 否则,过犹不及则外漏,守中则内藏。
要实现六根不漏。六根、九窍即感觉器官、身体和大脑劳动、使用过度则犹如干柴遇到烈火,必然产生灾祸;犹如国有奸邪,必致国家溃亡。其实,所谓国有奸邪之人也正是因为过度沉迷于外界对于六根、九窍的刺激引起的快感,一味追求一己的私利,无视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系统结构不合理,才引发国家溃亡的。
因此,懂得“道”的圣人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治世,只求必要的安饱、保持一颗平常心,根据符合自身和社会必要的生存、发展、优化来追求合理的需求;而不追过度的逐声色之娱,摒除外界对于身心过度的有害干扰和不良的诱惑。所以,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持之以恒继续修炼的人,才能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