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月,你八十八了,我八十一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分道扬镳,再不相聚。假如真的有下辈子,我是说假如,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摇了摇头。
“不愿意?你再想想,我一辈子对你那么好,怎么会不愿意呢?”惠才颇不甘心地说,“我等会儿再问,让你想清楚。”
过了一阵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惠才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内心五味杂陈……
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烟一一大家眼中的钻石婚一一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是先当奶奶后当作家的杨本芬老师,于2022年2月出版的新小说《我本芬芳》的结尾文字。小巧精致的一部小说,好看、易看。
整个阅读过程中有唏嘘、有不忍、有心疼,亦有理解!决定写读后感的时候,下笔就抄下了整本书的结尾。不是因为这几句话文采斐然,也不是因为它们言词华丽,而是因为作者讲述了她六十年的婚烟故事,因为女主的提问和男主的答案,因为夫妻之间的相爱相杀、相处相依……让人莫名地产生共鸣、产生思考。
杨本芬老师的第三部小说《我本芬芳》,可读性比前一本《浮木》更强一些,故事性比较强,以她自己17岁的人生作为小说的起点,讲述了她和她丈夫的相遇、结婚,以及一生的相处。
一个17岁的少女,在家乡读中专,三年学制的中专,在她上到第6个学期时,学校说停办就停办。她不想就此停下读书的脚步,又考入外省的一所学校,继续学习,在新学校里,她品学兼优,眼看着还有三个月就要毕业,获得稳定的工作,开启崭新的人生。却因家庭出身的问题,名字被列入下放农村的榜单上,位居第一。
已经是医院正式医生的吕先生出现了,吕先生长相英俊,收入稳定,认识他的人都称他是一个优秀的青年。看她时眼里也有光,她认为他是爱她的,更何况他还承诺会供她上学。
吕先生托人来说,供她读书不是问题,但前提必须先结婚。她不想那么早结婚,却又不甘心下放农村。远在异乡的她,除了一个朋友外,再无亲人。在学校待不下去了,不仅书读不成,自己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权衡再三,她还是接受了吕先生要求结婚的条件,和刚认识两个月的吕先生结为夫妇。
婚后的生活并不甜蜜,吕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当他的医生,过他的单身生活,而她则需要一个人面对婚后生活的所有。
她对丈夫说晚上有鬼需要丈夫留下陪伴时,丈夫称“怕医院有事”,抬腿就走。她养育孩子需要丈夫帮忙时,丈夫称“不能养成娇生惯养的毛病”,她日常舍不得给孩子吃、精打细算攒下来的肉票,丈夫却为了招待老乡一次性消费光,她生完三个孩子响应国家政策准备去做结扎手术时,三次询问丈夫,可丈夫均无只言片语回应……
在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中,除了物质上的匮乏,我看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比物质更贫瘠的精神世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男女,通过一本小说,再现了他们六十年的婚姻。年过八旬后的吕先生,在新世纪里坚定地回答了自己的妻子:不愿意!从小说的多个生活场景,可以看出吕先生本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究竟他为何不愿意,也许他自己都难以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
那么作为妻子的杨本芬老师呢?她愿意吗?我不仅从“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这一句中,读出了不愿意,也从整部小说的叙述中,读出了无奈和勉强。
杨本芬老师在书里几次写道:婚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是的,婚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们的婚姻,没有出轨、没有背叛、没有家暴、没有成为仇人,没有一切世俗所认定的不幸因素,所以一路走来,一直走到了钻石婚姻。
如果刚结婚时,他们俩给予对方的三个字是“我愿意”,那么在生命最后的时间内,他们依然收获了三个字,却是冷冰冰的“不愿意”!
婚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杨本芬老师和她老伴的故事中,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太多了:性格、时代、沟通、选择、爱的能力、个人追求、家庭责任……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婚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每一个因素似乎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努力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
可是,每个人的想法和要求会不一样,每个人描绘的婚姻蓝图会不一样。但不管有多少个“不一样”,所有走进婚姻的男女,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对每个人的意义不一样,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力也不一样,所谓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说的可能恰好是:我饿了的时候,你端来了我最喜欢吃的螺丝粉,我渴了的时候,你买来了我最喜欢喝的奶茶,我累了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拥着我入眠,我不想讲话的时候,你默默地陪着我,我想交流的时候,你能放下手机,全情注视着我的眼睛倾听我的话语……若真是拥有了这样的婚姻生活,是否就真的获得了幸福呢?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吧。
有人追求物质和形式上的满足,有人追求精神世界的相通。有人喜欢一个眼神对方就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有人喜欢默默地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或者责任。
《我本芬芳》给人们抛出了一个大命题,杨本芬用自己真实的婚姻生活,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题,至于答案,只能靠有心者,用心去慢慢寻找,或许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许,倾其一生,最后亦如书里的结尾那样: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