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阅读儿童心理与教育方面的书籍
我还有幸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同样关注新教育
关注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天性
五月我们在一起阅读讨论
《改变心理学研究的40项研究》
昨天在学习讨论群
有朋友睿智提出
'“孩子的秩序感”
可能只是成人观察后给出的定义
究其本质
可能
还是生物本能的控制欲
因为事情按个人意愿发展令人有安全感
这个发言引起了我的系列思考
那么从控制的角度看
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孩子认为
按某一特定的顺序来完成事情
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
这导致孩子就像“迷信的鸽子”一样
“迷信”这一顺序
并异常坚持按这一顺序行为
从而形成了成人眼中的“秩序敏感期”
而事实上
孩子坚持的“秩序”
实际是为了“控制”结果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那是否可以推测
人在幼童期就开始表现出对事物的“控制欲”?
那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控制欲”的呢?
这种“控制欲”是与生俱来的吗?
是否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即有控制欲?
只是弱在襁褓时无力“反抗”
故以憨吃酣睡来积蓄“能量”?
等到两岁左右
婴儿成长为婴童
能够熟练控制自己的身体
能够以肢体表达自己的意愿时
才开始与成人直接“对抗”
诚如孩子在青春期的爆发
矛盾根源是在儿童期
故而
“秩序敏感期”的敏感
是对控制这件事开始敏感
根 不在秩序
秩序只是诸多控制项中的一个
只是这个控制项出现的比较早
而随着人的成长
认知的发展
加之与生俱来的生存需求
使得孩子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不断增加控制项
以期所有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秩序敏感期也好
语言敏感期也罢
都是孩子意识、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
孩子希望增强自己的控制力的产物
可以这样理解吗?
我的知识储备有限
不知哪位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研究成果
希望知道的朋友留言告诉我
事实上
和朋友们在群里讨论到这儿
我猛然想到了“界限”
人和人之间需要界限
这样使得每个人都能让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每个人都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种感觉令人心安
哪怕事情没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至少自己还可以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主导力
这也是一种控制
这也让人感到安全
对吗?
认识到这点
我越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认识
控制好自己
放手他人
对孩子放手
不必过于焦虑他的成长
因为他的基因早已注定他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这不是我的武断推测,感兴趣的朋友可参照鲍查德和莱肯的“人的本性”研究)
对丈夫放手
他也和我一样
是负责、担当的成人
我无权为他的处事方式指手画脚
对老人放手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
育儿这件本应由我自己承担
不应过多依靠老人
而我要做的
就是做好所有我职责范围内的事
爱孩子
言传身教做榜样
并在能力范围内
为其提供优质选项供其选择
助推成长
亲丈夫
尊重彼此
共同担当
既能一起做饭
也能一起看海
孝父母
不因父母着急而着急
不因父母斥责而斥责
像心疼我的孩子一样
去心疼他们
这样的生活
是我要为之努力哒ヾ(❀╹╹)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