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和做到之间,差得不止是十万八千里。”这是我践行快一年以来最大的体会。很多自我感觉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感觉相当不简单;很多自己畏难的事,其实解决就是几分钟的事。对每天遇到问题解决了或者消失了。不妨问问自己,生活工作中碰到的这个问题属于知难行易还是属于知易行难,这绝对是锻炼元认知能力的好机会,它能从更深层次了解自己的原有的认知局限,实现不断认知迭代。对这个问题思考习惯了之后,有助于我们在处理容易的事情上省时间,在值得花时间的事情上多一份耐心。
“知易行难”出处《尚书·说命中》,指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这体现了人性的诸多弱点,拖延症、拒绝思考、贪图当下的享乐。“知易行难”的经典例子:戒烟。很多人明知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还是会去抽烟。譬如我亲身体会的例子:很早以前就知道折断的口红如何接上的方法,但是因为觉得繁琐,不愿去尝试,直到唯一的口红丢了,才动手把3支折断的口红接上,这过程只用了2分钟不到,一点儿都不繁琐,但我却拖延了一年。比如:坚持积累就一定会有收获,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的。但因为实践的漫长、难以抵抗人的本能,或者受到社会其他观点的冲击等原因,难于迈出第一步。
知难行易,是指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特点是:找寻真知很难,知比行难。从哥白尼地心说到牛顿三大定律,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认知层级的上升才能带动更深层次文明的演进,我们人类就是在一个认知框架下实现人类全面进步,从这个层面看,知比行难。
比如,现在的社会新闻充斥着带有各种混乱价值观的社会现象,能不能找到真知,找到那个笃定的、正确的,让自己执拗前行的道理,没有深入的思考,结果也确实不易。
“知道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方面,我们的践行确实跟不上真知,行比知慢。另一方面,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没有深入去想,或者被混乱的观点带走了,根本错了都不知道,存在认知上的盲区,认知被遮蔽。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必须深入地思考,执拗地去思考,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观察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我们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这也是李笑来财富专栏中提到的“元认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
思考哪些问题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多,可以持续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下面的大脑,不会那么容易受情绪干扰,总站在最底层与大脑纠缠。
这种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和吸收能力。阅读绝对是得到真知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和践行的过程运用自己的元认知。得到知的难、行的难的结果的意义呢?在于之后我们如何处理知的难、行的难。“知行合一”才是根本之道。这里,再次分享朱燕飞的这篇分享:
普通人怎么面对知和行,去实现成长?知道了、想到了,只是第一步,而真正有用的、重要的则是:去做、去行动,光想不做、光说不练,光做不想,只埋头瞎干也绝对不行。
朋友,如果你不想进步,就绝对不要记录下你遇到的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如果你坚持去记录自己的知难和行难,可以肯定:你会收获人生路上一个大大的惊喜,你一定会成长,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