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葬礼顶多算得上“奢华”
对贾府来说,规格却很正常。
为什么有人觉得不正常呢?
因为:
贾珍表态,要尽其所有!
还用了“义忠亲王”都没用得上的棺材。
路祭的还有各路大小神仙。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很正常。
原因:
第一点,荣国公、宁国公人脉圈仍在,多是“世交”,人家倒不是为秦可卿而来,而是为世代的交情而来的。
第二点,贾府好歹还有个“娘娘”在宫里哦,这个娘娘也许级别低了点,晋封慢了点,“绿头牌”被翻的少了点,可人家也是皇上的小老婆之一哦,贾政也是当时圣上的“岳丈”之一。贾府也算得上皇家的亲戚。
王熙凤还打趣过贾琏呢。
原文: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房内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
瞧!贾琏都跟着混了个“国舅”当当。
第三点,还有史家什么的,都是沾亲带故的。
第四点,“北静王”也是世交。
我们普通老百姓可能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对人家圈内人来说,实属平常。
第五点,别看那些人封个侯,袭个官什么的,很多都是空架子。原文中有证据的,“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得周到”。
分析得有点累!
王熙凤深谙管理之道的。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一个死的是贾敏?
第二个死的是贾瑞?
第三个是秦可卿?
这里只是粗略统计啊,第四个是林如海喽。
话说王熙凤管理方面还真有两把刷子,把秦可卿的丧事办的有条不紊,宁国府的奴才们“众人不敢偷闲安,彼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管理能力也要靠点天赋的,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的,娘家有钱有势也给了她胆量。
可惜,她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胆子有点过于大了。
她的缺点并不影响其在管理方面的出色。
原文: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通过重则一个违纪的奴才杀一儆百,迅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原文: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现在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们都没有这个能力啊,导致老板和企业关系不顺,内耗严重,任务不公,劣币驱逐良币。
王熙凤非常注重“细节管理”。
连贾珍和尤氏的饮食都在关注,考虑到“股东”的感受哦,毕竟是人家委托的“活”。
这里不再多评说了,直接欣赏更好。
原文:凤姐儿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因见尤氏犯病,贾珍又过于悲哀,不大进饮食,自己每日从那府中煎了各色细粥,精致小菜,命人送来劝食。贾珍也另外吩咐每日送上等菜到抱厦内,单与凤姐。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堂客来往,也不迎会。
揽这档子事,还要小心有人说三道四哦,要做好事情,肯定要顶住压力的,说什么的都有,胆识很重要啊。
人家能够震得住场面。
表露感情方面大方得体。
凤姐哭可卿原文:
只听得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王熙凤并没有因为自己理事而放弃表达对秦可卿过世的悲痛之情。
与此同时,荣国府那边的大小事情,依然处理得井井有条。
还插播了宝玉外书房“完竣”之事。
宝玉和秦钟要开始读“夜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