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定义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脊柱产生异常改变以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损害而引起的远离脊柱的各组织、器官的一些列病症。具体说来,就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围软组织遭受损伤,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骨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和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和压迫并由此发展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的多种临床病症。
二、脊柱病因及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脊柱病因学及脊柱相关疾病的理论,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解剖及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多种疾病相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当前临床与基础医学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提出,最早是一位美国医生,他曾为一名因颈椎(C)受伤错位而失聪的患者纠正了相应的椎体位置,从而使其恢复了听力。因此他首先发现并提出脊柱错位可能引发其他相关的疾病;并由此创立了一门新的医学--神经整脊学。即现代人们称为“整脊学”、“治脊疗法”。1982年美国密苏里州建立了第一所整脊学院,这一疗法的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可由神经系统功能失一调所致,要使其恢复正常,就要对人体结构,尤其是脊柱的结构实施手法复位及特殊的按摩治疗.现在美国有正式整脊学院二十余所、学制四年,每年大约2000余名毕业生。
近十年来,这一学科在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台地区蓬勃发展,普遍为各国学者所关注。在我国,这门学科一正式兴起不足二十年,目前全国约有200名学者从事这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说明这一领域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
一、病因
(1)、椎间盘退变,导致脊柱失稳。
(2)、颈、肩、腰、背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导致的脊柱失稳。
二、引起脊柱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的常见原因有:
1、长期低头工作或长期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动。
2、工作生活姿势不良。
3、剧烈运动
4、反复轻度扭挫伤。
5、自幼缺乏体力劳动锻炼或因疾病所致的体质虚弱。
6、头颈、腰背部受撞击。
(三)椎间盘突出:多有急慢性外伤史。腰段脊柱负重大,所以较易发生。
(四)骨质增生:脊椎失稳后、如活动度增加或软组织甚至损伤后出现伤侧椎旁肌痉挛状态,则在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或推体边缘的韧带、肌腱附着点、估摸遭受不平衡力的牵拉、应力发生改变、损伤、发生出血,机化而骨化成为骨质增生。
(五)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韧带可由于长期被过度牵扯,或因脊柱失稳活动度加大,增生肥厚,钙化、骨化。韧带钙化可直接刺激邻近的脊髓、神经根、椎动(静)脉、交感神经等.
(六)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椎体融合。
(七)颈部及咽喉部炎症感染:
(八)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变化是受累的前纵韧带、横突间韧带和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硬化和骨化。
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
一问、二看、三模、四影像。
在进行脊柱相关疾病的检查诊断时,脊柱的某一节段发病,会出现哪些症状,这对明确诊断有很重要意义。
1、详细询问病史
2、看棘突形态改变
3、详细触摸检查软组织及骨关节
4、详细解读影响学有无异常改变
节段症状
(C代表颈椎 T代表胸椎 L代表腰椎)
C1 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窦性心动过速
C2 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排尿异常、窦性心跳过速
C3 咽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亢、窦性心动过速
C4 咽部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呃逆、窦性心动过速
C5 眩晕、视力下降、上臂痛、下肢瘫痪、心动异常
C6 低血压、心动过缓、上肢挠侧麻木、疼痛
C7 低血压、心房纤颤、上肢后、尺侧麻木、疼痛
T1 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左上胸部痛、心慌、心悸、咳嗽、气喘
T2 胸闷、胸痛、乳痛、乳腺小叶增生、气喘、呃逆、早搏
T3
T5
T6 胃痛、肝区痛、胆囊炎、胆石症
T7
T8
T9 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官炎
T10
T11 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困难、尿路结石
T12 同T ,腹胀、腹泻、肾炎、肾结石
L1 同T12大腿前侧痛
L2 腰痛、大腿麻木、疼痛
L3 腰痛、腹痛、痛经、月经不调、阳痿、性功能低下
L4 同L;,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木、疼痛
L5 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下肢后外侧麻木、疼痛、遗尿
S1 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骶髂关节 右侧移位: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妇科疾患等
左侧移位:交感神经紧张(如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
双侧移位:偏食、体重变化、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遗尿
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
1、 松解异常变化的软组织。
2、 手法整复错位的骨关节
3、 中西药物合理
4、 物理及自然疗法并用
5、 引导病人对脊柱病的新认识
整体思维、立体诊断、线路穿插、
系统调配 脊柱是万病之源、
重视脊柱、调理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