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比成才重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孩子来到世上,爸爸妈妈就寄以厚望,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全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呀呀学语时就教他认字、学外语……。孩子似乎就是个小神童,长大后不是奥巴马就是比尔盖茨。幼小的心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传统思想支配下,孩子成了学习机器、为父母争取脸面的工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圣贤书。孩子除了学习,没有了生活能力,没有一点狼性,遇到挫折就没有信心、没有力量,成了一只落单的绵羊,只能孤独的蜷缩在狂风暴雪之中。
孩子沉迷于游戏,不愿意学习,没有动力,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孩子的内心空虚、脆弱、自卑,没有自信心,只能在虚拟的世界寻找生活的乐趣。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希望得到别人尊重,被他人认可;有着做好事情的强烈欲望,把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内在需求。
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正爱孩子。什么是正爱,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正常的,符合孩子生活、成长规律,不偏离道的爱。
正爱是怎样的一种爱呢? 居说:爱,是用心感受并彼此传递。
充分地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善于听取他的意见。尊重孩子,合理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合理的明确拒绝,疼他、爱他、不惯他;信任孩子,放心、放手、不放纵,该孩子做的事由孩子完成,该父母做的无条件去做好;理解孩子,遇事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处理,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
反思自己的过去,是唯我独尊。对待孩子找不尊重二字,孩子长期处于被绝对支配的地位。
不关注学习。有的人很容易曲解这句话的含义。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不关心孩子。恰恰相反,把学习的责任还给他,孩子认识到是为自己而学,才能激发他内在的动力。不关注他的学习,是让孩子不用扬鞭自奋蹄。
以往的我自认为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他取得好的成绩。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无形之中给了他学习的压力。
孩子复学以后,我们特别注意这一点。开始时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很自觉,放学回来就拿起手机,有时还会玩得哈哈大笑。忍不住的吋候也想管一管,静下来以后,告诫自己多想想孩子的进步,心就更宽了。孩子玩得高兴时,我请他教我一起玩,让我分享一下快乐。我对游戏一巧不通呢。
孩子上学的作息时间我是从来不过问的。孩子发生了两次因睡过头而迟到的事,带着哭腔电话请我给老师说明。我跟他半开玩笑说,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责任。有一次考试因睡过头了,影响了成试成绩。孩子与我说了以后,每次考试前我用手机电话提醒他。
孩子的内动力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力量也就出来了。后来,他连手机也不用了,干脆把它还给了我。
成为孩子的朋友。过去,我总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沾沾自喜。孩子出状况后还没有意识到,通过参加大爱无疆学习才认识了自己的不对。
与孩子成为朋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以前很少沟通,甚至微信都被拉黑了,我们父子之间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首先与孩子拉近感情入手。学习上放心,生活上放手、关心,充分的信任。当孩子与你没大没小时,你在他的心里就占剧了重要的位置。
有时候我敲房门,孩子用被子蒙着头,并发出很响的呼噜声。我心里有数,大声说睡得这么香呀,好像声音有点不对头。孩子听后马上掀开被子,逗得父子俩哈哈大笑。
疫情前期的隔离,大人、孩子的心情都不是很好,孩子玩手机时间过长,学习上也有所放松。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过问他的学习,相信孩子。现在孩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坚持把手机放到客厅,早上六点左右起床看书,房间收拾干净整齐,时不时帮我盛饭。
面对没有动力,沉迷游戏的孩子,改变的首先是自已,用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才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父母的被动要求。只有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收获感、成就感,孩子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
肯定出力量。好孩子是被肯定出来的,孬孩子都是被否定出来的。对孩子的进步恰如其分地肯定到细节,而不是虚假地赞美。
成人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成人,何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