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写到: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的知道我不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寻找的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年轻的时候,只懂前半句,因为那时太肤浅,连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也不太明白。现在,再回转头来看这句话,竟然对生活充满了斗志。
在中国家庭成长的大多数孩子(我是不能除外的),从小就被家长要求,听话,好好读书,将来上个好大学,大学毕业了找份好工作,工作稳定了就找个适合的人结婚,接着就是要孩子,养孩子。然后,当年的孩子成了父母,他们又延续父辈们的生活经验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听话,好好读书,将来上个好大学……
在孩子成为了父母,又有了自己的孙子 ,这及其普通又平常的一生当中,我们所经受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指导上,父母和老师很少跟我们提及,一个人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重要,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很重要。
我们从小在耳边听的最多的就是:“乖 ,要听话”、“不好好读书,将来去扫大街”、“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们的一生被父母安排、控制,按照他们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向前。
我们的老师迫于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只会配合家长搞分数评比,很少有人来帮助懵懂无知的我们点燃心中的梦想之火。
我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坐标,我们很少能快乐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很多孩子,在读小学时报的那些画画,跳舞,学音乐的培训班,也很少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因为父母跟风、不甘落人后的结果。
真正想做这些事的孩子在上了初中之后,又会被父母果断结束这些兴趣班的学习。因为要上初中迎接中考,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偏门上。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有多少父母会支持爱写作的孩子去创作小说;让热爱音乐的孩子去谱写曲子;让爱跑步的孩子双腿腾空去打破纪录?
一切被安排,一切很被动。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自我,索性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和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有的人虽然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又不知如何努力去得到。
今天的晨读提供了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001.积极选择
明确自己的选择范围。对那些自己有选择权的事情,我们要积极主动的作出选择,可以让自己更加开心,更加自信,反应更快。
002.讨好自己
人应该讨好自己,而不是处处小心翼翼地在意别人的看法。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人们就会忽视你的存在。
003.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选择一个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生活才能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变化。
总结一下。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给的 。30岁以前,不要怕;30岁以后,不要悔。年轻时不懂人生,不知怎么追寻自己的幸福,成长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追寻幸福,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不去做,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