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我在互联网职业生涯的元年。从传统行业跨行进入互联网,这一年除了大量的互联网产品和业务知识的沉淀外,我的认知清单里多出来几个新概念:节奏、闭环、复盘、迭代。
这些名词在我们的字典里并不陌生,没错,我们都知道。但知道一个概念和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下执行概念的精髓,这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知行鸿沟,叫做认知。认知才是行动的源动力!
【认知关键词一:节奏】
记得报道那天,总监微笑地注视着我,“希望你能尽快融入公司节奏”,“节奏”,听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自信又从容的我,显然未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
认识新伙伴,了解业务范围,工作职能和内外部例行事宜,当我正按照自己的节奏认识新工作新环境,一个跨部门项目砸过来,被通知我是项目负责人......这是我来公司的第二天。紧接着,收到前任项目负责人的会议邀请邮件。2小时后,项目启动会议开始了。那天短短不到1小时的会议,让我体会到了近2-3年的职场中未曾体会的无力感和不适感。曾经对项目会议掌控自如,从容应对各与会方发言的我,整个会议过程中,除了询问对方部门,记录与会人的发言内容,以及边记录边尝试理解外,剩下就是记住大家的脸和座位了(试图会后对上脸单独交流)。那天是我经历的第一次互联网文化冲击。
像这样2小时立项,隔天执行的节奏,传统行业是无法想象的。事实上,对节奏的理解,那天才刚刚开始。在我这一年的工作中,内部10人团队,外部跨5-8个部门,2天内立项,1周内达到百人执行规模的项目比比皆是,这就是互联网的节奏。
当然,有过专业项目经历的人清楚,没有完美的项目管理,只有持续追求时间、成本和质量的平衡。一味地追求节奏,背后定会付出成本和质量的代价。所以,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时间、成本和质量全维度的提升,这还有赖于后面几个认知的提升。
【认知关键词二:闭环】
传统行业,由于业务成熟,节奏平稳,绝大部分的工作事务相对程序化;同时,传统组织结构职能细分明确,这就使得不同部门的员工只需要执行全业务链条的一个环节,而且中间环节的人员无需对业务结果负责。久而久之,中间环节的员工对于经手的事务,重执行而轻效果,渐渐失去闭环意识。员工没有闭环意识,公司业务就无法自下而上地优化,只能通过公司最高管理者自上而下发动变革。
而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组织工作模式的最大区别,在我看来,就在于业务是自下而上地开展,而非传统企业的自上而下。这背后员工的闭环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闭环思维,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这里的“终”是指结果,就是指以期望的业务结果为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以项目管理为例,项目的发起基于要达到的目标,目标需要可衡量从而确保项目效果可检核,基于实际效果与目标的差异,进行新一轮的方案迭代,直到达成目标或因战略方向调整而宣告项目终止。
其实,这就是传统制造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PDCA循环,而恰恰是互联网企业,将其运用到极致,并深入员工骨髓。联想到007组织精神,小而美的迭代精进,也正是需要我们有着极其敏感的闭环思维,互相点评,以人为镜,持续迭代,持续产出。
(认知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