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的历史演绎看笔墨当随当代
回顾书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家的历史地位是由对书法本体创新而确立的。而能够载入史册的在当时往往具有"当代性"。
我们从二王行草笔法传承和随着时代演绎来分析。
王羲之创造了以中锋行笔为核心的绞转和提按等行草用笔方法。王献之则进一步发展了外拓笔法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线条。二王的核心笔法是通过绞转和提按使笔在书写过程中保持中(侧)锋。这也构成了是否企及二王帖学的笔法高度的标志。确切的说,这关乎是否得二王笔法。
初唐独尊王羲之,更多地体现出法度和规范,继承了王羲之的提按中锋之法,却丢失了二王晋韵中更重要的绞锋笔法。这可以从初唐虞、褚等人临习的兰亭序中验证。初唐唯孙过庭对右军笔法有较全面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当时却未得正统地位。 唐中期张旭创造狂草,为书法艺术开拓了无限的广阔空间,这是有超时代意义的功绩。颜鲁公则以篆韵线条写草,善绞锋转换笔法用中锋,独树一帜。张、颜从而代表了"唐当代"。
到了宋,苏黄米蔡中苏以"达其意、求其境"为标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而引领宋书坛。黄庭坚以独特的面貌为后人留下了行草墨宝。而米芾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晋代较为全面的笔法,并发展了小王的外拓笔法,只是由于受唐人影响,他的笔法表现出过分依赖提按平铺的迹象,当然,米芾在二王的基础上将提按、绞转加之外拓笔法而呈现八面出锋的新面貌。因而苏、米、黄代表了"宋当代"。
至元赵孟頫,虽号为复古,上追晋韵,力矫宋人,但笔法却未能继承绞转之精华,其原因则是受唐法摹写的兰亭序的影响,本质上学的是唐法,而忽视了真正代表羲之的巜十七帖》、巜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虽双钩填写,但不失形貌)等书帖。又因皇家的推崇,以赵书为范式的元明帖学被推为正宗,致使二王帖学舍本求末,最终颓废不振。但因其影响之大亦可入"元末明初当代"。
到了明末王铎、倪元璐等少数几个书家一扫赵孟頫、董其昌妍媚之柔弱书风。王铎以重挚"大王"旗为己任,探得帖学真经而屹立不倒。同时代的倪元璐在传承颜真卿笔法的基础上将"绞转疾涩"用笔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王铎、倪元璐等代表了"明当代"。
晚清碑学兴起,一时抑帖尚碑盛行,帖学弊端实为从唐开始因丢失羲之笔法而显现,至元末赵孟頫以复兴二王的初衷而落入媚俗,以至被碑学彻底否定。以碑学治帖学之弱实为开错的一剂药方,但却阴差阳错的成就了近现代拓新求拙的一代书风,其中晚清的何绍基、康有为则代表了当时的"清当代"。
近代林散之以长锋羊毫将内擫绞转笔法发展到了极致,在近现代草书领域独树一枝,有草圣之誉,成就了近代的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