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居天堂,万物皆调畅

Sayings

这是一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影后的碎碎念。

因为废话很多,我先提炼一下中心思想:

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有机会,就去看「3D/4K/120帧」,至不济,也请务必花上60块钱看「3D/2K/60帧」(嗯,是我),绝对值回票价。

写到这里,我的脸上不禁浮现出了得意的笑容,在正文没有开始前,我已经成功传达出了整篇文章最重要、最核心信息。

那么接下来的长文就算没有读完也不会有遗憾了。


_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正在热映的电影最夺人眼球的焦点,不是在美国成就最高的华人导演李安,安叔,也不是改编于本·芳丹原著小说的故事本身,从电影宣传到上映,人们所热议的,首当其冲的,一直是电影所采用的极有可能带来视效革命的「3D/4K/120帧」的超世代技术。

如今,电影上映,大陆地区有两家影院能够看到电影的最高配版本,第一时间的反馈是……难掩的对于技术的失望兴叹。这很好理解,因为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与预期似乎有些出入:我们以为,这部电影会如同当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一般,戴上镶着茶色镜片的3D眼镜,就走进了一个立体如真实的全新世界,而《中场战事》的观影反馈,却充斥着诸如「过分逼真导致没有电影感」、「距离感消失」、「信息过载」等评论——新技术似乎令观众的感官有些不适。

但是,实际上,新技术尽忠职守地履行了作为故事讲述的辅助手段的职责,它所带来的不适感,正是安叔有意利用来为我们营造的观影感受的组成部分。就像安叔自己说的:「我如果不是钻研这个新技术,不会想拍这个小说,因为这个小说都是内在的观察,一般技术很难做到第一人称的表达。」

电影改编的小说原著《漫长的中场休息》,并非是传统意义上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因为他更多地关注的是大兵比利·林恩的内心挣扎,小说中呈现的世界,都是从比利的眼睛出发的:枪火连天的伊拉克战场、众声嘈杂的橄榄球场、豪华的配备小型吧台的悍马加长轿,还有劈头盖脸的各色人物,这些,在小说中的呈现,都披上了一层主观色彩。

而新技术,因为能够做到过分清晰与过量信息的原因,几乎能够模拟到第一人称视角的。贾樟柯导演在看完电影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影)把观众的视点改变了,过去我们是一个旁观的视点,或者第三者的视点,但是当你那么逼真地去面对那些主观镜头,好像我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看电影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是技术兵比利·林恩。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观影过程中如鲠在喉的那种不适感了,那正是比利·林恩的不适(还记得么,电影大部分时候,比利都处于头疼的状态,那个该死的胖胖的白人,知道最后了才想起把止疼药给他)。比利19岁,不谙人事,此前一直处在「战友、枪、敌人和沙漠」的荒芜环境里,有一天却被丢进极致喧闹、遍地金粉的橄榄球场,那种视听上的冲击,让他简直如受惊的小鹿般惴惴不安。主演克里斯·塔克说:「你将看到比利看到的所有东西,你身处电影之中,你就是比利·林恩。」这种感觉甚是奇妙,银幕里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怀鬼胎,反倒是银幕这端观众,却与比利最真实的内心,同呼吸,共喜怒。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3D/4K/120帧」,现阶段来看,这或许并非是一项普遍适用的具有视觉革命意义的新技术,它的打破人与屏幕安全距离的藩篱和承载过量屏幕信息的属性,使其更适合作为「第一人称」电影的表现手段。类似于冯小刚导演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创造性地运用圆形画幅摄影,都属于一种可以选择的技术手段,需要服务于故事或者其他追求。但是这项技术依然是有革命意义的,那就是它大大拓宽了电影这一一直以来外化表达占主流的的艺术的表现疆域。

_2

电影的英文名和原著名都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原著的中译名是《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熨帖的翻译,而电影的中译,则是安叔钦定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从「休息」到「战事」,一个标题,已然剧透良多。

电影剔除掉闪回的部分,讲的就是在战场里立下殊勋的B班被安排从伊拉克回国参加一场橄榄球赛的中场秀,表面上这是得以远离战场的宝贵「休息」,但对比利来说,期间他疲于应付种种状况,内心陷入两难选择,不啻于经历了一场「战事」。

这场「战事」的实质,其实是B班成员作为拥有完整的喜怒哀乐的鲜活个体与集体意志之间的较量。

我们从比利的视角看到,参加中场秀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各色人等,对于B班的理解都是极其标签化的。

黑人经纪认为他们是独一无二的美国英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能拍电影卖钱。

大老板诺姆,把他们当作树立自己和橄榄球队品牌形象的工具,所以花钱把他们请来参加中场秀。

那个倒霉的天然气公司老板,认为他们是一群被丢到前线亟待拯救的孩子——如果他的公司的天然气供应更给力,那么这场「为了石油而发动」的战争也就可以避免了。

而在那个请比利和他战友抽烟的酒保小哥,在他眼中,B班意味着6000美金的入伍奖金,以及一劳永逸的养老保险。

所以,在整个「中场战事」中,那个围绕着B班的人物,一直与B班有着隔膜感,这种隔膜感在我们通过第一视角去感同身受到比利的战场感受之后,尤为触之有物。我们感受到了在作战之前互道「我爱你」的兄弟情谊,战场上子弹射出屏幕的惊悸,将短刀插入「圣战徒」心脏面部僵硬鲜血涌出的倏然寂静,在那之后,我们都不禁会将前述对B班的种种行为斥为浅薄。

但是这种隔膜感注定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整个B班,他们「习惯了说别人知道的」,表现别人要他们做的,几乎处处被摆弄,包括那场中场秀。尤记得记者发布会的时候,在回答:「自由活动时间做什么来消遣」时,名为克拉克的队员调皮地回答:「我想杀死我的敌人,听他们的女人哀号。」,全场记者一篇懵逼——这不该是一个伟光正的国家英雄的台词,还好克拉克眼见气氛不对,赶忙抛出「《野蛮人柯南》里的台词,我一直想找个机会说出来。」,全场才会心地发出一阵热烈的笑声。你看,这种对于B班的集体认知的扁平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B班的行为——你必须表现得符合我们心中的那个形象。

「中场战事」之中,B班也会有负隅顽抗的高光时刻,都是电影中殊为精彩而酣畅的段落:发布会上,比利想象着队友们赤裸裸地齐声高喊:「我们闲暇时都在自慰!」;自助餐时,班长对于自以为是的页岩天然气商人的一通犀利至极的抢白;以及,被经纪人称为电影高潮的比利对大老板的「故事精神内核对国家意义」的反驳——「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生活。」

B班一直是具备自由意志的鲜活个体,像比利,他始终在为是否重返战场而动摇,而忧心忡忡,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免不了为集体的意志所决定。就像电影里,比利若有所悟地说:「是普通的民众在主宰一切。」

这种集体意志的一个集中的体现,是那个啦啦队女孩与比利的「爱情」。他们如甜到发腻的爱情电影一般,一见钟情,如胶似漆,而最终在黄色卸货区的告别戏,比利几乎要和盘托出他打算留下来的计划,但只是稍露端倪,女孩立即变色说:「你是英雄,当然应该回到战场上去。」这可以说是比利面临的困境的一个缩影:他爱着女孩,但女孩爱的却是身为英雄的比利,因为害怕失去女孩,他只好继续做他不得不做的英雄。

至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事中,比利几乎一败涂地。

_3

留到最后部分讨论的,是这部电影被诟病颇多的一个点——电影传达的对于战争的似乎暧昧不明的态度。

有人这样总结电影在北美口碑不利的原因:「美国影评人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他们觉得李安对战争的理解,比之前一些描述伊拉克战争的电影退步了。」

这种「退步」,主要是因为电影似乎透露出支持伊战的倾向来。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的结局是比利和B班回到了战场,另一方面,是电影隐藏着的前文并未提及的暗线,由已故的外号「蘑菇」的长官引领的比利的心灵成长之路。

「蘑菇」长官在电影中是一个神秘的角色,他崇奉印度的神祇,看起来永远智珠在握,他与比利在树冠硕大如绿云的大树下的聊天的场景,有种宁静而隽永的美感。

「蘑菇」传授给比利的人生哲学:「无需质疑,无需迷惑,我命中注定是属于这里。比利,别忘记那一枪已经开了,无论留在故土,还是客死他乡。生命的意义不是停留在无穷无尽的思考之中,不是迷失在五花八门的选择中,不是困惑于他人形形色色的评论中,它在于认定,你如今到底身在何处,你肩负怎样的责任,你的生命又与何人紧紧相连。」

这段话,成为了电影传达出支持战争倾向的直接证据:因为是「命中注定」,所以就要负起责任,所以——心安理得地奔赴战场吧。

但是,在此我必须冒着过度解读嫌疑的指责,来指出这种看法的偏倚处。

首先是对「命中注定」的理解,那不仅仅是集体意志吞噬个人意志的看似偶然的社会狂热,其中潜藏着某种「浩大于他自身的东西」(蘑菇语)所决定的无法违逆的必然性。比利在战场上,是以「能够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而为长官所激赏,想想他在和战友们搜查民居时那始终镇定的表现吧。但是,参加一场中场秀,他却从头到尾一直在头疼。在影片临近尾声的部分,维修工们操着铁棍围攻B班(很可能是受了遭到比利羞辱的大老板诺姆的指使),比利被殴打过程中,脑中蒙太奇此次中场秀以来种种令他心惊胆战的情景,那个时候他已经抓住了那个必然性的命运的脉络:众声嚣扰的「人间」处处险恶,大漠狂沙的战场才是最适宜的归宿。

而后,在必然性所指引的方向上,不再质疑,不再迷惑,明确身处何方,了解肩负何责,连结周围的人。那是在深刻地了解了生命的无可奈何之后的淡然与笃定,大概近似于罗曼·罗兰所言:「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李安在接受访谈时说的:「少年人容易这样……(原本以为的)那个东西常常是要被破灭的,在(你变)成熟后,(你才)对于自己的属性、自己的归属有一个认识,我想这才是你成熟的象征。」

所以,无关反战与否的立场,电影的真正核心表达乃是少年的心灵成长史。

开始,那个叫做比利·林恩的男孩因为砸坏了一辆全合金轮毂的萨博汽车而闯进了战场,在经历过来一场眩晕、嘈杂、两难抉择的「中场战事」之后,他认清了命运为他铺设好的那条路,从此踏出坚定的步伐,踏碎了所有天真男孩的疑惑,留下一个长长的成熟男人的雄健背影。

最后,本文的标题——“上帝天堂居,万物皆调畅”,原文是"God's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出自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朗宁之手。私以为,诗句所传达的,对于既定命运星空之下,万物各行其是,顺其自然之美的玩味,与电影所传达的精神气质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9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28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4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48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71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3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9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3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87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46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7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7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34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7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4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