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账号@英式没品笑话百科在去年 po了个段子↓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办公室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
其实这不过是因为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这个段子之所以现在才提出来说,是因为这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辩证,似乎说得很对,但是又好像有哪里不对。
80年代的纺织女工和20世纪的普通白领,本质上有区别吗?
我母亲年轻的时候也做过纺织女工,那时候年轻的纺织女工是很吃香的,我母亲曾说过,一月收入有200多,对比后来做教师,一月收入才30。如果时代不变,那时候的纺织女工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国家粮,包食宿,有补助,落实户口,国家还给分房子,55岁就有退休金,工作还能让闺女接班。即使是现在岗位吃香的公务员,物质待遇也是及不上的。
而我现在是大城市上班的普通“白领”,基本就是领了工资,交了房租,预留伙食费,再逛几次街,一个月工资就要“白领”的一族。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或者大多数身边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朋友眼里,包括我自己,我们似乎是默认自己是比父母优越的一代,大多数的我们都自认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父母。这个是真相吗?
我想了很久,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想和大家交流。
这件事应当将双方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才能见真知,如果将父母现在50+的年龄来对比我们20+的年龄,以父母生活的相对闭塞年代来对比我们现在相对开放的环境,这无疑有些不公平。
我们对父母有优越感,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比父母懂得更多,更能适应现在这个社会,不再需要过很多上一代父母那种日出耕种,日落归家或者生产线上周而复始的循规蹈矩生活。可是回头想想,这一切完全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吗?
不对呀,我们能受到的高等教育,城市化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浪潮给予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只是恰恰好处于前浪的位置,享受了前浪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也在为后浪打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同等的社会条件下,如果我们也处于80年代,我们能做到比自己父母表现更出色吗?如果等到我们50+了,我们会不会也成为孩子眼中“不优秀”的一代,面对你的下一代的优越感,你会否在为孩子自豪的同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
我母亲有时会开玩笑似的笑话我平凡的父亲,你看你老了,还想去做孩子那种对着电脑就能做的工作,不会啦,我们过时了。
我父亲还会很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公务员,没有之一!
我以前会因为这些觉得没办法和他们沟通,可是经过反复思考,我的看法现在是:在对新社会的认知和适应性上,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很多是比父母有优势,不过因为这种优势产生的优越感,没有必要,我们都只是时代浪潮中渺小的一员。说到本质上的区别,是有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一个螺丝钉,用法不同,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我们尊重父母的渺小,不因为这个产生优越感,是因为可能我们也只是历史中渺小的一员。同样的渺小,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自我,这或许才是我们与父母本质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