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开始写吧,练习之五:种子
简要描写三个你童年时的故事,你并不记得这些故事,他们是别人告诉你的,是你的亲戚或者父母,祖父母讲给你听的。
看着这三个故事,你能在里面看到事件吗?如果能,你是怎么获得视觉记忆的?把这些故事和你对生命中国发生过的比较重要的事件的记忆进行比较,这些事件可以是当代的,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I:
这样的一个写作练习看起来很模糊简单,实际上却是操作小说文本的一个非常高深的技术,小说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一种背景的推进,以及在这种背景中,人们相互之间,与情景之间的关系。
通过描写听到的童年的一些故事,开始虚构写作,想象人物,故事情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发生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人的感受与参与度,自己的感受与参与度,发生这些之后,与当代的故事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否有时代的印痕,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转化,以及发生这些故事的背景有什么隐喻等等。
故事的原型好比一枚种子,而发现了这枚种子,则需要用想象的力量去滋润它,然后用叙述故事来让这枚种子萌芽,展开故事之后,要制造场景和情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有了这些部分,一个故事的种子才算是开花和结果了。
A1:
案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写的《伊斯坦布尔》,开篇写的是城市中童年清淡的记忆,简单的经历,可是在淡淡的忧伤中,一座城市跃然于纸上,这种自然而娓娓道来的文字,却让《伊斯坦布尔》成为经典著作。
作家的写作和作品,便是发现童年“种子”的经典案例,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案例二:
国内女作家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曾经是我青春年少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但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而言,这部作品的展开很好,种子发现的很好,却在叙述和展开的过程中,过于白描的方式,使得作品局促而受限。
通过种子,引申出来的故事,必然要经过反复推敲和建构,才会形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气质。
A2:
1、这个练习会用在手头写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创作中。
2、小说的情节解构与建构,是写作者毕生都在摸索的技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只能一次比一次努力,一次比一次进步一点点,这是最实际的活学活用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