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特点是女多男少,比例基本是2:1,虽然男生比较少,但扯淡的事情却不少,比如:打架。很多北大同学回忆大学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人和趣事很多,类似的故事我就不说了,在这和你们讲讲我们班男生打架的那些事吧!
学校是禁止同学打架的,情形恶劣者,结果就是一个,开除!这是大学生守则明确规定的,我们班这些男同学,中学时都是学习非常好的老实孩子,打架骂人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无关,不过兔子急了还会咬人,何况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呢!我们班男生,对内很是团结抱团。这当然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坏在对外上,一人有事,大家都上,一般在学校是不会有什么事儿,可出了学校,就不好说了。
您能想象,在八十年代,几个别着北大校徽的男同学,在北京门头沟山区,和当地小混混儿掐架的场景吗?
当然,我们可不会吃饱了撑的主动跑到门头沟去找当地的小混混儿挑衅闹事。我记不清楚是大学几年级了,有同学提议到门头沟一个什么“鸟不下蛋”的地方去踏青旅游,那时候我们都喜欢去这种不是旅游景区的地方玩玩,俗称“野游”。
去了,玩了,也嗨了,该回家了,不过事儿却来了。我们班漂亮女生多,单个走在街上回头率都很高,她们一扎堆,更是引人注目,当地一些小混混儿不知深浅,上来寻衅挑事,借机图谋点什么。
这是我们班男生所不能容忍的!门头沟的小混混儿固然很野,但是我们班的几个男生也不是吃素的,你横我比你更横,你想撒野,我就敢花了你(意思是把对方打出血),这几个当地小混混儿,被我们班男生的那股子集体掐架的抱团劲给吓住了,幸好他们人数不多,只能认栽了事。
上面是以气势压倒对手的,不过真刀真枪咱们大学生也敢干!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温州社调,是乘海轮去的,在出港的时候,碰上个当地小混混儿对我们班女生出言不逊,其言辞极具挑逗之意,没等他话音落下,不知道是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给了那个流氓小混混一个响亮的大耳光子,等那个小混混儿的几个同伙反应过来打算反击时,结果又是几个戴着北大校徽的男同学,如猛虎扑食般地扑上去,二话不说抡起拳头就打,瞬间就把那几个小混混儿打得抱团鼠窜,落荒而逃。
这几个英雄救美的当然都是我们班一同去的那几个男同学。
在校内也会碰上有个别素质低下的员工(如在学生食堂打杂的小青年)对我们班女生出言污秽,只要我们班男生遇见,会立刻反击,这些小青年都是外强中干,知道社会学系的几个男生不好惹,最后基本都是当场连声讨饶,道歉了事。
别看我们班的男生好几个瘦的像“麻鸡子”似的,但很抱团,这一抱团,掐架就不含糊了。
忽然想起老电影《列宁在十月》里的一句对白,“这里的同志火气大”。我们班男生偶尔也会因为郁闷,有气没地撒,干出一些扯淡的事儿来。
那一年,我们班几个男生扎堆儿,跑到无锡太湖旅游,借宿在当地农民家里,五六个大小伙子,挤在一张大木床上,挂上蚊帐就睡。这一晚,我们算是给老乡家的蚊子提供了一顿饕餮盛宴。一觉醒来,我浑身上下可能被咬了上百个包,最惨的是雅军,估计得二三百个,最少的也不下几十个大包。一个个气的抓耳挠腮,这口恶气,真是没地方宣泄了!
随后我们到了上海,真是见什么都来气。记得当时是住在五角场附近空军某部队招待所,往返都得搭乘55路公交车,不知道为什么,在公交车上雅军和一个中年眼镜男呛呛了起来,我知道上海人掐架是动口不动手的,不过人家说的可是上海话,雅军怎么可能听得懂?那一通没完没了、叽里呱啦的上海话听得我们几个男生本来就郁闷的脑袋都快要炸了,真比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还难受。忍无可忍之下几个男同学上去揪着那个中年眼镜男的后脖领子恶狠狠地说:“你丫再和我们扯什么上海话,立马花了你!”
吓得那个眼镜男立马闭嘴,下一站刚一靠站停车,这家伙立马撒丫子夺门而出。我们也不能欺负人不是,人家既然怂了,咱们也就见好就收了。
不过,被蚊子欺负的火气还是没有发泄出来,记不清是谁,在自由市场又和当地一长发小青年摊贩呛起来了,对方还是用那让人抓狂的上海话没完没了的叨叨叨,对不起,你丫用上海话和我们吵架,这次就不客气了。哥几个撸起袖子开始干仗,混乱之下也不知道是谁,一拳将长发小青年撂了一个跟头,周围几个本地年轻摊贩一看自己当地的人吃亏了,跃跃欲试的想一起上,谁知忽然又冒出几个戴着北大校徽的男同学,上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要动手,那个咋刺的长发摊贩撒丫子就跑,几个打算一起动手的年轻摊贩,也立即往后缩不敢出声了。记得是雅军还是谁,不依不饶地追了那个长发小青年几条弄堂,最后实在追不上,气喘吁吁地又跑回来了,经过这么一折腾,这口“无锡之气”,总算是发泄出来了。哎!真是一场蚊子包引发的"恶战"。
当然,我个人认为,我们班女生,如果在外面被欺负,男生要是看着不管,就太不爷们了,只要是哪个小流氓敢欺负我们班女生,男生必须出手,就算是被学校开除,也在所不辞。所以我们班男生在学校那个抱团劲,我还是很喜欢和欣赏的,也为此而自豪。
我不知道北大其它班的男生是否也是这么护着本班、本系、本校、甚至是其她女大学生、女青年,或者是咱们的妇女儿童。但我知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和我们班男生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拥有同样的价值观。那时候我们不懂什么所谓的“绅士精神”,但我认为,这应该是基本的“男人精神”。
您说呢?
毕业前,1983级社会学系本科生部分瘦的像“麻鸡子”男生毕业前在“3教”前合影留念(左起:作者、老常、雅军、小范、晓冬、大栋、少春、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