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文友聊到偶然的话题――写作。他说,现在你能坐下来写文章,就表明你的心静下来了。
偶然间,我回味,便觉得有道理。
大海越深,越平静,越平静,越深。写作也一样,心越静,可写的东西越多,越写,心就越静。
自从注册了简书,我便像变了一个人。被这个浮躁的洪流裹挟着也染上些浮躁的自己,学会了忙乱中的沉思,知道了匆匆中的驻足,留心了平淡中的生活,忘掉了是非中的恩怨,在纷纷扰扰中开启了一种素简的生活模式。这种感觉,就像美国的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花了28美元,用自己买来的斧子和锯砍伐木头,在林子里建了一座小木屋,简单,朴素,清新淡雅,远离尘嚣,悦心赏目。
从此,这颗心静得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柔和的灯光下,一页页文字散发出的墨香,一句句素笔描摹出的意境,穿过钢筋水泥凝固的高楼,飘到诗意的远方,而后,沉沉地梦里千回百转……
自己虽是中文系毕业,但好多年都没有写过这样的散文,这支笔就像冷落在角落里的农具,锈迹斑斑,如今拿出来,还真得好好打磨打磨。
好在,简书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不像有些编辑。没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前呼后应,文笔上的刻意雕琢。写作,本来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自己和心灵的对话,是思想的一种释放和救赎,是情感的一种倾诉和寄托,无需粉饰,简简单单。
写作,像极了千奇百态的性格,真的是文如其人,各有韵味,又学不来。我常常默默地欣赏他们的选材构思,暗暗地佩服他们的文采飞扬,也时不时地回看自己的文章,虽拙笨,但挺真。
这些天,写作的经历让我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当年站在讲台上苍白地吆喝的那句“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含义。那时,从没有写过下水文,从没认真地观察过生活,也根本体会不到学生对写作的抵触。现在回想起来,啼笑皆非。
当没有任何目的,不带任何功利的写作成了生活中一样自自然然的爱好时,沉淀的不仅仅是一颗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写作的意义,现在,对我,绝非是一行行的铺陈,一篇篇的表达,是什么,那是一个素简的外表下,丰盈的自己。
对一个当初喜欢文字又在文字的世界里虚度半生的我说,能这样写自己的文字,也算是一种心灵的坦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