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
《围城》这部小说早有耳闻,书店里偶遇,于是决定翻开它一探究竟。当读完这本书,颇为惊奇,震撼有三:第一点,钱老的行文笔触非常人所能及,对人物的描绘都不是惟妙惟肖地简单形容;第二点,小说中反映出的民国社会现状,以及其对人性的理解和剖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第三点,爱情与婚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但也并非错综复杂,得其道方得其谛。
不得不说,钱钟书老先生塑造出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社会角落的一个缩影,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如同多面体,每个平面都只是全局的冰山一角,但缺一不可。苏文纨,作为方鸿渐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作者对其神情姿态以及后来两人见面场景的描述,无一不成为她最真实的写照——充满多重性格的大家闺秀,他对方鸿渐的爱慕以及误解发展至后来相遇时的讽刺,人物性格上的变化,给人物撰写增添了更多的生气与活力。方鸿渐的妻子孙柔嘉性格温文尔雅,符合当时社会女性主流的保守矜持思想,然而,两人婚后的无端猜忌和摩擦给这段婚姻带来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再加之方家思想的古板迂腐以及其兄弟、弟妹的冷嘲热讽,更是给两人生活徒增负担。除此之外,昙花一现的鲍小姐以及方鸿渐心心念念的唐晓芙,都是丰富小说内容的重要人设,方鸿渐与鲍小姐的“快餐式”以及其对唐小姐的誓死钟情,不仅是显现女性角色的窗口,同时也是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多角度呈现,不失为一种惊艳的塑形方法。文章之中,女性人物的描写画面感极强,汪太太、范小姐、沈太太等的衣着展示以及只言片语,都是侧面展现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部分。
民国社会,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年间,人最本性的特征被暴露无遗,贪婪、势利、勾心斗角,在三闾大学的管理层和教师群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松年的狡猾,韩学愈的虚荣,李梅亭的“上进”,汪处厚的“热情”等等,让整个学校变得热闹非凡。社会的不稳定,激起人更多的自私与贪欲,不择手段地争夺地位向上爬,毫无廉耻地暗算他人,还有各种无厘头的学校规定,把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堪完美地浓缩在这座新建的三闾大学之中,而赵辛楣与方、孙二人在其中不断地斡旋,夹缝中求生存,最终无法忍受而愤恨离去,也是真实有效地展现出社会阴暗一面。人之所以为人,就因其性格的多样性和神秘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人,先进积极正能量的社会群体,生活主体必然是有上进心有责任感的人,而混乱社会里就被许许多多见利忘义、蝇营狗苟的小人所充斥。所以,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能真心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新时代给予我们奋斗前进的空间和动力。在现如今这个社会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成长,探索,坚持,不必考虑太多功利,因为只有你自己努力了,就不会有人亏待你,功名自来。不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缺陷没有能力去做成大事,第二种就是最普遍亦是最遭人厌恶的,资质不如人反而总是抱怨社会不公,要知道每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你只能看到他们表面上的若无其事,因为他们已在你休息放松时阔步前行。
最后谈谈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相较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戏谑的观点,我更觉得婚姻是爱情成熟的产物。两个人怎样才有走入婚姻殿堂的能力,不是单独一方的一厢情愿,更不是双方的一见钟情,需要的是长久时间的磨合和不断困难的历练。从认识到互生爱慕,是爱情发展的第一个过程。再者说,我所期待的爱情,不是外表的光鲜亮丽,或是我更不喜欢华丽外在,内涵以及素养是我所看重的。对待人和事的细微态度,工作积极性和生活热情,身边朋友的兴趣爱好,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生活品质的高低,都是值得观察和挖掘的。试想,一个工作积极努力、处事有条不紊、待人真心诚意、会生活爱生活、追求品味而不奢求的人,她的外在展现也不会差。
在一定基础上,爱慕逐渐发展到爱情,爱情是更高层次的感情,两个人对于对方的认同感已经升华,不仅是她(他)本人,对她(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能保持较好的亲昵感和距离感,张弛有度。另一方面,性格相似但又能互补,理想现实准确把握,看到对方多少优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接受对方的缺点,求同存异。除此之外,现在的人对自身的价值追求更多,更倾向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爱情提出了更多考验,异地恋屡见不鲜。在我个人看来,异地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天天在一起,时间长其实更难以体味到乐趣,因为生活上的交集过多,导致莫须有的情况层出不穷,其实对爱情乃至婚姻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走过“异地”便是终生,这句话不无道理,异地恋之中保持忠诚信任,实时沟通,追求理想,是长久维持不断发掘新鲜感并给予对方安全感的核心。安全感的丧失,就是异地恋的终结,如果两个人真正想要维护这段爱情,就必须时刻都能给予对方安全感,其他一切都是辅助,只有安全感才会让两个人在情感的正弦波动中永远保持热情和激情。同时,极为重要也是易被忽略的一点,单向的安全感输出,不是人们所想那样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大大加速爱情根基的瓦解和崩盘。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最后一公里”。爱情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会产生生理上的相互需求,进而对未来和下一代的期望,这也是正常发展的质变过程。有人觉得生理需求很世俗,但这是无法避开的现实话题,爱情和婚姻这种非物质性的东西,本身就是身心愉悦的探索。所谓世俗邪恶的生理需求,指的是完全没有任何理想契合的根本来保证的。所以说,婚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是选择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很重要,非常重要。性格互补、有感情基础、门当户对是选择的基础,再深层次,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巩固爱情的关键,这样才能一步步寻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回过头来,反观《围城》这本书,其中的价值和内涵不言自明,读出它的味道,发现它对于自己现实世界的启发和影响,估计是钱老先生更想要看到的,也是他在书中更想告诉和传递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