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场人事斗争,从别人的诋毁,污蔑到自我的反省,终于如释重负。看着眼前美不胜收的山河,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试问是风景好心情才会好?还是心情好风景才会好?个人体验是心朝阳光,万物可爱。但这种心情必须是极度的忧郁,如果是一时不畅风景也足可以愉悦人心,如果不,那就是悲痛的还不够。由此开启了我唯心和唯物的思考。
王阳明龙场悟道,终以心学定乾坤。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前行,是非曲折,心安即强大。纵观现实,多有道德有情,法律无情之异案。殊不知法律是底线,很多心里上的过程,内心的活动,道德的考量,是看不见的,往往看的见得是结果,是展示,如果用道德来审判,看不见的内心且可众说风云,何种定性。然而法律往往是公平可见,可以给显现的“恶”定性定量,这就是科学的不以人意志而左右。道德是上线。可以够得着也可以矮一截;法律是底线,往往已经是最大的宽恕,毕竟悲剧恶果已经酿成。
正如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20岁之前我们是学子,是孩子,当以正念砺心,唯善德修身塑型。但步入社会,面对子女,父亲,上司,下属多元的身份,在多元的世事纷争,利弊权衡,独善行事,尽信书本,势必身单力薄,举步维艰。
自古人生多忌满,半智半愚半圣贤。唯心论和唯物论固然是个极端,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中国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化。不管是物质奖励为主,还是精神奖励为主,如果是一个人经历全面否定和排挤的正名涅槃,那么精神奖励重于泰山;如果是可有可无的物质激励,则可有,小的奖励必是氛围营造,急难险重最好的前提。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变化中,限度衡量因时因势。存在即合理,抨击推崇,固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存的延续,就是那么会事,和而不同,同尘和光,同样也符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追求共性,保留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