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和朋友聊天时,他说他刚在太原买了一套学区房,想着孩子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好一些的学校。因为他还没结婚,所以我听后觉得很惊奇,当年天马行空的他,现在竟有了这么精打细算的现实。
他笑了:“咱们当年的起点太低,以后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也输在起跑线上。”
和朋友聊完天后,我想起了我们幼时一起在村子里上学的场景,所有的科目一个老师带,放学后大家一起疯跑玩闹,或者打牌赢钱。
那时候我们活得很开心,没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没觉得成绩好坏对自己有多少影响。
因为见得少,所以更多时间,都自得其乐。
真正了解差距,其实是在上了大学之后,当农村出来的我们还在为生活费担忧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好很多的同学,经常在朋友圈晒出国旅行的照片。对比产生伤害,伤害导致自卑,我们会在人前唯唯诺诺,也会在自己一个人时独自焦虑。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而言,还有一个隐形的压力,背在我们身上——我们父母觉得考上大学后可以衣食无忧,但我们走出去才发现早已遍地都是大学生。
从天选之子到芸芸众生的感觉,有些人没能承受得住,这就像我们费尽心力爬完了梯子,本以为人生可以圆满的时候,生活给我们指了指前方的路,我们突然明白,其实只是刚从地窖爬到水平线而已。
我们本以为的终点,其实只是起点。
02
但我们必须努力,因为贫穷没有留给我们太多抱怨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读书也是我们往上走的唯一机会。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拿我个人为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最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占了四分之三。到现在,很多人还在四处打工,居无定所的,占了绝大部分。
茫茫大山,读书像是从天上倒挂下来的梯子。我们的父母也只是读完了初中,他们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了我们身上。有时候觉得他们和别人家的父母不一样,从小就赶我们往外走:“孩子,好好读书,将来离开咱们这个地方。”
如果不是望子成龙,想来没有父母愿意这样。
当年我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通知书回来时,父母激动地哭了;前年我考上研究生时,带着喜讯回家时,他们又开心地哭了一次。反倒我平静了很多,因为发生在我们家里天大的好事,其实放在外面,比比皆是。
自从认定自己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后,我大喜大悲的时候少了很多,有时候父母还会和街坊邻居吹嘘他们的孩子,我听后也只是笑笑,心里清楚:前方的路还长。
前些年听过一个论断,叫寒门再难出贵子,当时我不信,因为我从小在电视里看到的富家子弟都是吃喝玩乐的形象,而在书里看到的穷人家孩子,都志在高远,踏实能干。
后来我发现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见多识广,学习好会说话时,我只能选择不全信。因为一直拼搏,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希望。
眼界真的很重要,差下的,只能靠自己努力补。
03
大学前努力读书,是为了认真掌握教科书然后考上一个好大学;上大学后努力读书,是为了广泛吸取各种知识,然后给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之前是为了拿到资格证,之后才真正开始起跑。
最近这些年开始传起了“读书无用论”,举一些例子论证读了大学后很多人的工资,也比不上不读大学的很多人。这个观点我从来都不支持,第一,大学只是一个平台,读书不全等于读大学。第二,低文凭者的成功,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第三,读完大学后也许我们过得没那么好,但也不至于太坏,这里有一个下限的问题。
他们说上大学不如读技校,读技校出来可以直接赚钱,但未来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完善,之后比拼的重点,更多放在了认知能力上面。
他们说书读了也没法全部记住,读再多也是浪费,但读书就像吃饭,粮食可以帮助我们长身体,知识潜移默化可以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他们还会举一些商业大佬的例子,提到了有些人辍学,有些人并没有考上名校,但我看到,这些人无疑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书里的世界那么大,我们确实应该去看看。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迷茫,对未来充满恐惧,对眼下的经济担忧,但在风里走一走,睡一觉起来就好了。
因为再往前,我们只有自己,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04
回到今天的题目: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反着问一下:对于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读书,又能改变什么?
除非出现了特别好的机会,不然什么也不会有。两年前,六安某高二学生留下遗书: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
短短十一个字,既心酸,又悲哀。
前段时间印度电影《起跑线》在中国上映,里面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中产阶级的女主人公在贫民区里假扮穷人时,她真正贫困的邻居说了一句话:真正的贫穷,从来都没法教。
那里面有无能为力,有声声叹息,有寄托于下一代的希望,也有鞭策自己再付出一点的努力。
具体到我们身上,慢慢长大,我们看到了不公平,看到了贫富差距,我们没有太多资源,没有什么背景,如果不靠自己,那可能什么也没有了。
有的只是勇敢面对,然后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可能性。
而这份可能性,大概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