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大美临沂出了一件很不和谐的事情,那就是众所周知的北园路派出所事件。最初,是在网络媒体以及朋友圈里,用戾气很深的“将16岁少年活活打死”的字眼,用派出所内外满地纸钱的图片,连篇累牍地疯传了一个警察抓吸毒贩毒少年的事情。涉事的孩子中,一个15岁,一个16岁。16岁的孩子在逃跑过程中猝死,才引发了这件事情。这是一个16岁孩子因吸毒过量引起的死亡。
这个事情刚发生完,网上又说有一个小姑娘,13岁,早恋,与父母几句口角后,跳楼自尽了。
然后又看见报道,初中13岁女生因为不愿按照学校要求剪短发自杀。
又有“一个巧克力引起的自杀”,也是13岁女孩,因为偷了超市一颗巧克力,在超市人员和父母责骂中,弃世而去。
做为一个15岁孩子的母亲,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首先是心疼,心疼这些孩子的夭折,就像花朵未及盛放便凋零败落;心疼这些孩子的父母,几多辛苦将孩子抚养长大,而今孩子刚刚成人,却遭遇这样的结果。我心中五味杂陈,而又费解的很。
13岁、15岁、16岁……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年龄,这些年轻的让人心疼的孩子啊。这个年龄应该在干什么呢?上初中或上高中。他们应该是每天早晨,吃过妈妈做的早餐,匆匆忙忙去上学;放学后按时回到家,吃饭、写作业,然后睡觉。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周末的时候,如果爸妈有时间,还会带他们去吃饭看电影,或者去近郊游玩,这才是正常的这个年龄孩子应有的生活。
然而这些孩子,显然没有循规蹈矩地这样生活。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早恋,自杀!还有贩毒吸毒这样一般大人都接触不到的范畴!
我素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呱呱坠地的赤身小儿,吃喝拉尿全由人照料,头骨尚未全合,大脑和视力也全由后天慢慢完善。这时候的孩子,绝对是白纸一张。
我还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有出息。这又是一个善始。然而这许多的善始,却有很多得不到善的结果。例如这些出了问题的孩子。
养不教,父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父母之过。“树大了自直”的说法,在当今这个复杂的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显得越来越不现实。
我女儿今年上初三,班级里有七十多个孩子。我常在女儿那里,听到些她同学的事情。她经常说的就是她的好朋友小Z。这个孩子我见过,聪明漂亮,就是穿着上较同龄人成熟。小Z胆子特别大,她和我女儿一起上晚自习辅导班,我晚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看见她总是一个人回去。晚自习放学,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十几岁的女孩子,她爸妈怎么就能放心?女儿说一直就这样,小Z爸妈做生意很忙,还有个小弟弟都得奶奶帮着带,实在忙不过来。小Z也很坚强。有一天放学时,小Z的电动自行车坏了,当时又下雨,她给爸妈打电话都没人接。于是就冒着大雨自己把车慢慢挪回家了。回家后浑身淋得湿透,还因此感冒发烧。
这个自由洒脱的小Z,学习成绩原来也在班级前五名之内,可是后来迷上了漫画和小说,上课时也忍不住看,写作业时也看。作业写不完,就直接借同学作业一抄了之。成绩也大不如前。我问女儿,她父母没有注意到她成绩的变化吗?女儿说,她爸妈从来不管她。
又有一次,女儿回来说,把她快吓死了。我问怎么了?女儿说学校里的学生和社会青年打架呢。女儿没敢看,但是校门口地上还有血迹,伤者都送医院了。女儿说,参与打架的同学有好几个,都是学校挂了名的。这些孩子因为离家远,都是在学校周边租房自己居住的,一周回家一次。家里给了足够的钱供他们生活。少了家长的约束,他们都自由的很。打游戏,旷课,学大人抽烟喝酒,放学时找找女生的麻烦。有很多次还把那小瓶二锅头带到课堂上,请班里的同学喝。平常上学,上午一般不来,下午也是想来就来。老师打电话找家长,家长口头上答应好好的,孩子的行为却一切照旧。老师也很无奈,总不能挨个去家里叫学生起床吧。于是再联系家长,家长在电话里无奈表示:工作太忙,也顾不了孩子许多。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做生意的。家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是最大的,用的心思最多,女儿也乖巧听话,成绩一直很好,考上了市里的好高中。儿子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他们的事业上升期,忙的焦头烂额,经常顾不上他们。于是心中对儿子含着愧疚,在孩子犯错或者任性的时候,总是采取妥协的方式。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这种妥协,变本加厉地任性着。后来这孩子上小学了,没几天便打遍全班无敌手,老师批评,便与老师对抗直至谩骂老师,被学校婉言劝其转学。于是转学。又重演。又转学……直到无学校可转。无计可施的父母,将孩子送到嵩山少林寺。
我曾经与这孩子有一面之缘。那是一次午宴,因为停车难,所有人都坐了他家的商务车。已经十一岁的他大为不满,一路上一直在谩骂:都是些什么熊人,坐我家的车……更难听的还有。车上坐的都是他父亲的好友,还有客户。他父亲脸上挂不住,一边开车,一边呵斥他。但丝毫不起作用,只好尴尬地对众人笑。那顿饭我们吃的很艰难很窝心,因为这孩子一直在饭桌上各种作。他父亲无奈地对众人说,这孩子我管不了了。
身边这样的例子总是很多。
在公司餐厅吃饭,有个带孩子上班的女同事,喂孩子的时候一句话说的不对,孩子便给了她一个耳光。她尴尬地反手打了孩子,嘟囔了一句“管不了了”作罢。
有个同事去朋友家做客,遭遇了小主人频频用“滚,别来我家,我不喜欢你”等语言驱逐,她的朋友也是尴尬地道歉,也是用一句类似“管不了”的话自嘲。
上述真实的事例中的所有孩子,我依旧相信他们的父母生下他们,决计不会故意害他们,肯定一心为了他们好。忙的顾不上孩子,也是为了给孩子打造更为幸福的生活。我的很多朋友都在讲,要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和鞋子,有时候一双鞋几千块也在所不惜;给孩子准备好房子,一套绝对不行,三套五套也不嫌多;还要准备好很多钱,以备孩子不时之需;还给孩子买了各种保险,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将来的婚姻家庭。用心之良苦,让人感叹。
林则徐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被广为传颂:“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广为传颂是真,读懂而践行的,却少之又少。太多父母注重于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却忽略了给孩子陪伴和关心。孩子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因为缺失了父母的引导而任性放纵,在该好好学习的时期,过早接触了学校外的东西,沉迷于游戏玩乐之中,甚至误入歧途,打架斗殴,吸毒贩毒。或者性格孤僻,抑郁内向,动辄萌生自杀等极端而又危险的想法。
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其中关于教育的理念被一度推崇。芈姝的是嫡公子荡,喜武力。芈姝带着自己嫡公主而又王后的优越感,一举生出嫡公子,又是千金贵体的王储身份。于是,赢荡成了他母后不舍得管,别人不敢管的孩子。不想念书是可以的,喜好武力是被表扬的,横行霸道是应该的,恣意妄为是没人敢管的,即便多人劝告芈姝,她儿子身上戾气太重,她也认为别人因嫉妒多事。当上秦王后,更是无人能约束赢荡,终于导致了悲惨的下场。芈月的儿子赢稷,冰雪聪明,从小母亲严格约束其行为,名师指点而又系统的教育,所以终成大器。芈月给孩子的,有爱,更有规则,有原则。
这个或许虚构的故事,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管好自己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在我所列举的真实事例中,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对待孩子上,均有失偏颇。
小Z的父母不管她,固然是因为工作繁忙,也是因为她一直很优秀,父母信心使然。然而孩子终究是孩子,尤其在敏感的青春期,父母的跟进和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小Z迷恋小说和漫画报刊,成绩不断下滑,就是一个不好的开始。
打架的那些孩子父母说管不了,那是他们一直不管造成的恶果。到了现在想管也管不了的时候,已经追悔莫及。只好放任自流,由着孩子自己胡闹。
至于已经去了嵩山少林寺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的责任是最大的,是他们一味的娇惯害了孩子。若是少林寺也无良药救孩子,那他们给孩子准备的钱财房产,真的能派上用场了。但不知能用多久,毕竟坐吃山空。
还有那个抬手就打母亲以及驱赶客人的幼儿,他们还小还不懂事,但是他们似乎无意识的行为已经暴露了他们父母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若是不好好管,任其发展下去,将来就真的“管不了了”。
还有新闻上那些吸毒贩毒,跳楼自杀的孩子,因为不了解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所以不好评判。但陪伴以及沟通的缺失,一定是有的。不然,孩子沾染上毒瘾,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每天关怀体贴,怎么会发现不了呢?女孩子因为剪头发这样的事情都会自杀,内心得多脆弱?要是有母亲在旁温暖相伴,体贴劝导,这样令人扼腕痛惜的极端地事情怎么会发生?
很多朋友好心劝我生二胎,我却不敢。别人问为啥啊?我说一个孩子的教育我都感觉力不从心,再生一个我没信心能管好。生了却管不好,非我愿也。
是啊,管好自己的孩子很重要。倘若我们都能管好自己的孩子,那么班里就不会出现喝酒打架旷课的孩子,就不会有孩子对父母的朋友出言不逊,就不会有孩子对自己的母亲轻易掌掴,就不会发生孩子因为吸毒贩毒被拘留,逃跑猝死这样悲惨的事情。
管好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也没有必要非得出类拔萃,木秀于林。能教育孩子做好人,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危害社会就足够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除了说明环境的重要性之外,还说明孟母是在有意识地为了孩子而改变环境以适应其成长。然而,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尤为重要。父母若是能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那是最好。若是不能,最起码也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社会环境复杂,更需要父母关心关注,及时修正孩子的行为。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孩子不易,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更是需要付出父母更多心力的漫长过程。
管好自己的孩子。做为这个社会极微小的一个个体,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