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不做坏人,不做坏事,这是我的底线。
奶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奶奶就开始信基督教了,从此,就没有丝毫动摇过。想想,这也是快近20年的事了。一个人能坚持一件事,能够以年计算就算很了不起的了,特别是在农村都是以信佛教为名门正派自居,现在看来,那就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且这件事在我看来还是以年计算时,而奶奶确是以一辈子计算,或者说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不信基督教。
——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
奶奶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更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我和哥哥从小学二、三年级就由奶奶照顾我们,那时,爸妈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难回来一次;
那时,我们家很穷,在村子里很没地位,所以,每次读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我都会想到那时的“奶孙仨人”,所以,我跟哥哥对奶奶的感情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那时,虽然我们穷,但,我感觉总是比别的小孩吃得好,穿得干净;
那时,虽然我们穷,但,我们比别的小孩更勤快,更自觉,更懂事,我可以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不下楼的功力,就是从那时练成的;
那时,虽然我们物质是很穷,但我们精神上却是从来不觉得比别人少,甚至比别人多很多。我就在那时,学到了奶奶教导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道理。
比如:人穷志不短,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要;
比如:要爱人,要多做好事,好人有好报;
比如:主耶稣说:别人打你一个耳光,你用手把它摸掉;别人吐你一唾沫,你不要也去吐别人一唾沫,你只当是世人不懂事,世人的无知;
再比如:要感恩,要感谢神!别人给你的恩,你要永世不忘,对你有恩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记得报别人的恩,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记恨于别人。
.......
很多东西,已经潜移默化成自己内心的东西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我想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个“乖乖虎”样子,是跟奶奶的教育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我也没做过对别人“伤天害理”的事,是跟奶奶教育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我没有记恨别人,报复别人,是跟奶奶教育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我可能有时会觉得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也不怎么愿意去做好事,但,不做坏人,不做坏事,这是我的底线。
2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人情世故莫不如此,我一次可以容忍你,两次可以容忍你,但第三次别怪我无情。
孙子兵法这本书开篇文章是《孙子传》,由司马迁所写。大意如下:
孙武,是齐国人。以一本《兵法》去见吴王阖庐。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已经读了,你可以小练一下兵吗?孙子说:可以。阖庐又说:可以用妇女试一下吗?孙子说:可以。
于是,孙子就从宫中找来百八十个美女来操练,分成二队。二队队长分别为吴王的两个最宠爱的妃子。
第一次,孙子把操作要领与纪律跟这些美女们说了,她们说:知道了。于是,开始操练,结果,鼓声响起,这些妇女们并不操作,只是哈哈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也就是我的错。
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反复说第二遍。再执行,结果,妇女们还是不操作,还是哈哈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说明了,而仍然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也就是两个队长的错。
于是,要斩左右两个队长。
吴王看到后,大呼一惊,赶快派人来求情,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起东西来都觉得没有味道,请你不要斩杀她们。
孙子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于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对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听从。
于是,斩了两个队长示众。
于是,再选用队长,重新操练,所有动作都符合规定的要求,没有人敢作声。
孙子对吴王说:现在队伍已经训练得整整齐齐,大王想怎样用就怎样用,即使是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
吴王说:我已经知道了你善于用兵,我不想再看了。
孙子说:大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不能在实际中运用它。
最终,吴王任命孙子为将军,打败了很多国家,吴王的名声也在列国诸侯中大为显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那就是凡事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
人情世故莫不如此,我一次可以容忍你,两次可以容忍你,但第三次别怪我无情。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3
政治经济学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友情提示:如果我的文章鸡汤味甚浓,请一笑而过,我不介意。
很多人觉得,我是在写鸡汤文,像林妹妹般“百般矫情”。
有些人看来,我太情绪外露,谆谆告诫“牢骚太盛防肠断”。
但,我想说的是,我以我手写我心。
知道我想说什么的,自然知道;愿意与我交往的,自然会理解我的性情,日久见人心,时间可以过滤一切虚情假意。不屑于交往者,大路朝天,各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