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给这个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做了最后的注解,无可否认崇祯的勤勉用事,克己奉公,只是于他的一生,终究是留下了千古遗恨,有时候翻看这些历史,我以为崇祯如果不杀掉魏忠贤这个太监的话,以魏忠贤的揽财能力,明朝起码可以延寿十年,因为魏忠贤可以从权贵手里弄到钱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更是由书生书写,而书生和宦官是天然对立的,对于宦官的描写就可想而知了,崇祯真的是一个非常悲情的皇帝,对自身节俭到苛刻,却始终被权贵玩弄于手掌之上。崇祯找自己岳父借钱,岳父推脱没有,皇后把自己的钱给到国丈,国丈还要从中中饱私囊,何其悲哀。
其实大家就已经知道,明朝的太监很出名,明朝的太监到了中后期,虽然嚣张跋扈,但是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不具备像唐朝时期的那么庞大的潜势力,可以随意废立天子,他们终究只是天子家奴,也可以说他们是依附于皇权而生,看历史书上崇祯铲除宦官时是何等的英明,因为处理的终归只是自己的家奴。只可惜崇祯后面自己自废武功,主动的去掉了自己的武力,把刀子递给了文官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东林党,能和明王朝这个党争相提并论的首屈一指就是唐朝的牛李党争,我们从历史书上都看到了这个结果,两个朝代都没有一个很好的下场,如果崇祯能够很好的利用宦官集团,牵制文官集团,搜括天下财富,也就不至于后面为了收三响搞得民怨沸腾,天下板荡,最可惜的是明王朝勋贵阶层在土木堡一朝尽丧,失去了钳制文官集团的力量,而宦官势力终究名不正言不顺,难堪大任。
明末归根到底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商税收收不上来,便加征三响,缺口越来越大,导致越收越多,摊派到这些平民百姓中,百姓不堪重负,沦为流民。
同时,明王朝对于底层失去了控制,也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但是明朝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明朝前期对于基层是有比较强的控制力的,从中后期开始才慢慢失去了对底层的控制,底层社会就被乡绅们掌控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并且东南的财富很难完全的运到京城,通过漕运运输的层层吸血,真正运到京城的所剩无几,而朝中囿于党派之争,以及官员的自身利益,始终抵制通过沿海海运这个最有效的方法来运输,用祖宗成法来抵制皇帝。说到底还是崇祯的刀不够锋利啊,砍的了家奴,却动不了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生逢末世王朝哪怕当个暴君也比崇祯这样强。
明亡于万历,明王朝的根基早就烂到根了,如果不是有高拱,张居正这些人力挽狂澜,真真切切的去为这个国家做了事情,革除了一些弊病,让明王朝这个老旧的躯体重新焕发了一些生机。只是随着张居正去世人亡政息。张居正一死新上任的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推翻了所有的一切,官场上空谈的官员真的太多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键盘侠嘴强王者,光动嘴,不干活,提意见最厉害,办实事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那些真正干实事的,还要受到这些人的压迫迫害,明王朝覆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朝廷的根子烂掉了,如果张居正的继任者能够延续他的政策,真正实行两代到三代,那么明王朝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这终归只是一个幻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