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的江湖里,各路高手各显其能,佩服之余,在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到他们身上的绝技,哪怕学个皮毛也可以。
为此,最近阅读了一些散文,有名家的作品,也有一些简书作者的作品。读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作者的灵感好像是那山中的泉水,总是源源不断,让人好生羡慕。看到他们将身边的人和事,轻而易举地写进自己的文章,并且带给我很多感动,我有时怀疑他们的手是不是被施了魔法,或者是不是他们都掌握了能够获得灵感的秘籍。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我又开始了寻找秘籍的漫漫长路。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中,我又发现了一个获得灵感的秘籍。
秘籍里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灵感跟天赋一样,看似不可捉摸,其实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厚积是学识和阅历的积累,也是思考和体验的结果,加上当下的触发,灵感自然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汩汩而出。
看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进行积累,才能获得那珍贵的灵感。但要如何积累呢?作者传授了以下三点:
心态开放
记得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敞开心扉,生活中每时每刻发生的大小事情,无论美丑、善恶,无论欢乐、悲伤,都是舞台正在上演的剧目,都可以纳入我们写作的范围。
詹姆斯·乔伊斯说:“所谓想象力就是记忆。”每天将生活中的琐碎事记录下来,也许会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素材不仅是创作的基础,也是记忆的通路。
生活中如果你不把目光放大,放远,那一切都会转瞬即逝,若干年后,很多记忆都会是空白。
今天我认真记下了学习的心得,并且用文字与各位分享,这无疑是一种积累,会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大量输入
输入的目的是让自己保持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和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只有大量输入,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吸引读者。
大量输入就意味着大量阅读。那么具体读什么,怎么读呢?
作者的建议是,如果是通俗写作,优先选择那些经典但又让你感觉比较轻松、容易读的书;如果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先培养固定阅读的习惯。
与其囫囵吞枣,不如从兴趣出发,以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阅读,哪怕速度慢一点,总好过因读不下去而否定自己、怀疑人生吧。
但是无论读什么,怎么读,都要考虑读书的效果。简书里有很多专注于阅读的高手,看书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看完后还要练习复述,或写书评、读后感……
作者说:有效率的阅读,还是要有点儿功利心的。我特别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阅读要有目标,目标就是要从书中寻找我们需要的知识。我们阅读还要带着问题,问题就是书中作者有哪些观点和方法,哪些是可以被自己所用的?……我们只有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输出,书中内容才能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融合,然后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现在,我在阅读的时候,除了领会作者的思想、学习其精妙的文笔外,还开始慢慢学习仔细拆解、分析一本书,学习它的风格、结构,看看作者是如何组织素材、把握节奏、调动情绪、处理问题的。
如果要是写读书笔记的话,每本书我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了解大致内容,熟悉写作风格;第二遍是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阅读;之后把书放到一边,在心里回顾一下对它的总体印象,哪些情节或观点印象较深,然后重新阅读,并写下读书笔记。
我发现很多高手在阅读中,遇到好书通常还会找时间去读第四遍、第五遍……相信好书的魅力就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收获。
刻意练习
练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发朋友圈、微博,或者是写日记,还有在各种平台坚持日更,从几句话到一篇文章,要把每一次的发言都当作一次写作练习,甚至是塑造个人品牌的机会。
把自己的文章发出去,就是一次试验的机会,能帮我们快速获得反馈。
我把简书当作自己练习写作的最好平台,在简书里收获的阅读量和点赞数,可以见证我们练习的成果,也可以增强我们继续下去的信心。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过: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练习不一定能成,但不练习肯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