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里定义了知识的三重境界,第一层是数据,比如我们每天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世界,身处其中,却又不知所获;第二层是信息,必须善于从中提取有用的部分,这包括当下可用和未来可用的,才能获得信息;第三层是底层规律,可以通过简单系统来解释整个复杂世界。
而今天,李笑来老师对知识也进行了定义: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一、是信息,还是知识?
今天中午在食堂和物流部门的同事吃饭时,借由他们点的豆腐烧鱼头引出了在熊召政所著的《张居正》中读到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和张居正、李太后组成“铁三角”的那位)的一个干儿子,为了给自己“造势”,听信江湖术士,要吃十二个男婴的脑髓。这与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述比丘国王为治疗顽疾,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男婴作为药引的故事如出一辙。讲述完毕,引得同事们纷纷莞尔。
以上,属于信息,还是知识?
充其量只能算是信息,对吧?它在短期内既不能给同事接下来的工作做出进一步的指导或给予帮助,从长期看也不能给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用信息,无非讲完之后让他们拍手一笑,也许能缓解一下上午伏案工作三个小时的疲劳。
二、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
上周末《大话西游重制版》上映,我还记得二十年前看这部电影时,里面的菩提老祖在转世成山贼后被官兵抓捕时,说道:“早知道就不做山贼了!”
是啊,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早知道年轻时多读一点书了“,”早知道就少抽些烟了“,”早知道就应该清仓了“。
而更让人无奈的是:
他们把这样的话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显然是充满了真诚的劝说,却没有任何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明白。
在多维的世界里,倘若我们仍然按照单线程的思考方式,那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毕竟长期有用的知识才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啊。那些在短期内就能让学习者获利的知识,往往是要在未来付出代价的。
三、“碎片化”的学习
在李笑来老师的为数不多的一期音频节目里,他曾经批评过这种“碎片化”,大意是指这种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的学习方式,只会让人顾此失彼、精力耗尽而学无所成。但学习时间是可以碎片化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就像最近我在学习并应用的蕃茄工作法,通常将25分钟定义为一个蕃茄钟。那15分钟可以吗?当然可以。甚至连5分钟都行,只要确保在这点时间内,人处在心流的状态。
李老师强调一定要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学习,将学习这座房子用体系搭建起来。而对于普通人,在开始阶段适当“漫游”书籍或者科目,往往是产生幸福感的源泉。这也是李笑来老师从来不向读者推荐书目的原因之一。
是选择我知道它有什么好处才学,还是说不定它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帮助?李老师用融会贯通作了解释。自己在工作之余,还讲授基础英语,是将英语描述日常工作并编写成教材,同时也在日常工作中尽量使用英语。这么循环往复,进行形成所谓复利。一份工作,至少产生两份价值。
四、思考与行动
1.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反复提到的“长期”这个概念,在这样的话题里有着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有想象过,这是在我确定了人生目标之后,把计算机、英语、跑步这三项列为长期有用的知识(技能)。
2.锻炼自己融会贯通能力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学啊学”之外,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么一个简单的总是:“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把这名话放在一个显眼之处,随时拿出来问,直到你无法忘记这个问题为止。
从现在起开始练习,“蕃茄工作法”除了用于日常工作、课程学习、早晨运动,还能用于哪些方面?是否可以用于儿童学习,以此提升她的注意力呢?
3.今天终于深刻体会到了吧?概念不清,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请问,你以后发用什么办法让自己避免这种尴尬呢?
努力学习信息背后的底层规律,让知识衍生出知识。
4.请重新阅读《决定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那并不是我的原创,但,我是那个学过之后,把那知识真的用起来的人......那,你觉得我和大多数人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李老师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