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0月11日为国际女童日,以重点关注解决女孩面临的挑战,促进女童赋权,落实女童人权。
过去的十年中,社会各界一直在为女童发声,用实际行动改善女童的生活。但是最近两年,虐待女童的新闻却频频登上热搜,给疫情下本就低气压的社会带来了更深的阴霾。



虐童事件频发是否只是偶然?其中有没有更为隐秘的推动力?
有。
答案便是新冠。
近日,一个日本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自疫情爆发以来,日本家庭对儿童的虐待行为发生率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五分之一的父母曾有过虐待行为,而这与新冠带来的生活变化密切相关。今天介绍的便是这个研究团队于2021年发表在Child Abuse & Neglect的论文。
论文通过匿名在线调查,并将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确定与虐待行为相关的因素。研究证实,与虐待儿童相关的因素有疫情期间母亲心理状况不佳(译者注:因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中94%都是母亲,所以结论中只体现了母亲心理状态对虐童的影响),外出活动减少和成年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包括肢体和语言上的)等。
研究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 80% 的父母采取过正面教养的行为,如同情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保持充满希望的态度等。这些积极教养行为减少了虐待行为的发生。因此,研究者在论文结论中强调了积极教养行为对虐童的减少的重要作用。
论文中提到的积极教养(Positive Parenting)指的是在沟通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发展一种强有力的、深入的承诺关系。积极教养的重点不仅是父母要教孩子什么,还要教他们为什么,同时积极地倾听来理解孩子的想法。
我们分享这篇论文是希望能够提醒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能够有意识地调整沟通方法,采取积极教养的方式。同时,我们更希望引起妇女儿童保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给适龄儿童的家长们进行正面教养相关的培训,从而减少虐待儿童,尤其是虐待女童的事件,在疫情下为儿童打开一把“保护伞”。
如果您对积极教养感兴趣,可以联系我们获取更多有关积极教养的信息和工具。
原论文标题:紧急状态下新冠疫情期间日本的虐待和积极养育行为 (Abusive and positive parenting behavior in Japa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under the state of emergency)
原论文作者:Yui Yamaoka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 项目助理教授
Mariko Hosozawa,Makiko Sampei,Naomi Sawada,Yusuke Okubo,Kyoko Tanaka,Arisa Yamaguchi,Mayumi Hangai,Naho Morisaki
论文DOI:10.1016/j.chiabu.2021.105212
带读&译校:罗谭媛
本文摘录、翻译和转载的内容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译文水平有限,仅供参考,欢迎留言指正。以下为论文节选内容。
本文研究了:(1) 辱骂行为的盛行; (2) 身体、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与虐待行为之间的关系; (3) COVID-19 爆发期间积极行为和虐待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调查了解疫情下虐待行为的风险和保护因素。
调查方法
我们于 4 月 30 日至 5 月 31 日进行了一项名为 CORONA-CODOMO 调查(CODOMO 在日语中意为“儿童”)的匿名在线调查。本次调查针对 0-17 岁儿童和 7-17 岁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该调查在多个平台进行,包括国家儿童健康发展中心、儿童相关组织和社交网络。
问卷设计
问卷中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孩子的性别、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数量、他们占用的房间数量、孩子是否接受过特殊教育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考虑到因学校关闭而造成的环境变化的影响,我们使用等级而不是儿童年龄进行分析。儿童年龄分为四个等级:儿童早期(0-5 岁)、儿童中期(1-3 年级;6-8 岁)、儿童晚期(4-6 年级;9-11 岁)和青少年(7-12 年级;12-17 岁)。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家长回答孩子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现状;另一部分由 7 岁或 7 岁以上的儿童回答。
共有 6161 名家长回答了问卷。排除未完成问卷(n = 631)或未报告子女年龄(n = 141)的人后,我们对 5344 名家长的回答进行了分析研究。
我们询问了父母的财务状况,并询问了是否有成年家庭成员进行以下虐待行为:(1)剧烈摇晃; (二)扇耳光、殴打; (3) 威胁或侮辱; (4) 大喊大叫; (5) 性虐待或暴露于将其暴露于色情媒体; (六)不提供衣食住行、教材等生活必需品。
获得了疫情期间的学校出勤和日常活动的信息后,我们将学校出席状态分为三组:出席、未出席和未登记。我们评估了儿童的四项日常活动:学习、体育活动、“屏幕时间”(例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使用智能手机(学习除外)和睡眠时间)。家长回答了每项日常活动的频率,以及在 疫情期间(2020 年 1 月之后)是否观察到这些活动时长的任何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向家长询问了疫情期间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困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他们前一周离开家的频率;他们与亲密的朋友和知己交流的频率;他们是否为自己或他人施加了压力;他们是否在成年家庭成员中观察到身体或言语虐待。由父母还被问及他们对 COVID-19 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他们对媒体的态度。
同时,我们针对情感支持、对疫情的态度和家庭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关问题。
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描述了人口特征、隔离期间儿童和父母的生活质量以及积极的养育行为。其次,我们核查了隔离期间每个年龄段的每种虐待行为的比例。第三,我们进行了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检查与大喊大叫以外的任何虐待行为相关的因素。由于样本中经常报告大喊大叫行为(49.2%),并且很难在严厉管教和心理虐待之间设定一个阈值,因此我们排除了大喊大叫行为,并专注于更严重的虐待儿童形式。
研究结果
调查显示,大多数(94%)反馈调查结果的家长是母亲,其中超过 40% 育有学龄前儿童。 大约四分之一的父母认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在疫情期间(即自 2020 年 1 月以来)恶化。
在此期间,85.9% 的学龄儿童和 68.9% 的年幼儿童没有上学、上幼儿园或日托。在这些孩子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每天学习 2 小时或更长时间,只有近一半的孩子每天进行体育活动,而三分之二的孩子有 2 小时或更长的屏幕使用时间。与 2020 年 1 月相比,超过 80% 的学龄儿童在大流行期间减少了体育活动并增加了屏幕使用时间。
超过一半的父母感到心理困扰,六分之一的父母感到严重的心理困扰。 近三分之一的父母无法与亲近的人取得联系,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父母往往只为了必需品而外出(42.2%) 并且对来自媒体的信息感到困惑 (47.8%)。所有参与者中 6.9% 的成年家庭成员发生过身体或语言暴力行为。
但即使在这些困难的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也会通过理解孩子(85.3%)、让孩子玩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82.8%)和保持充满希望的态度(85.4%)来支持孩子。
下图显示了疫情期间父母的虐待和忽视行为的比例。除了“大喊大叫”(49.2%),最常见的行为是“侮辱/威胁”(11.5%),其次是“拍打/打”(11.3%)。大约五分之一的父母 (18.3%) 有过虐待行为。1-3 年级的儿童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更容易遭受虐待。例如,1-3 年级的儿童中有 15.2% 受到侮辱/威胁,其中 14.5% 被扇耳光或殴打。在研究样本中,性虐待和忽视的发生很少(分别占总样本的 0.1% 和1.0%)。

结论
这项调查发现,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儿童和家庭的生活。由于学校停课而导致儿童日常活动中断,更长的屏幕使用时间和睡眠模式的改变、母亲的心理健康以及成年家庭成员间的暴力与虐待儿童的风险增加有关。相比之下,积极教养行为,尤其是理解孩子,能够减少虐待行为。当下充满挑战的时期,我们怎样强调正面教养行为在防止虐待儿童方面的重要性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