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某读书群里的书友艾草分享了“HDD室内设计”(一微信公众号的名字)里一篇名为《花100万他就开了家小店,不料引爆整个广州城》的文章。
文章里说:
“虽然就一个书店的定位来看,它看起来有点不正经,但温暖一直都在,浸透在书店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比如一年四季不断的柠檬水、墙上写的温馨话语、柔和灯光、装书的旧冰箱、舞台一样的读书区等......刘二囍的那份初心,都在这些细节里边实现了。
很多人被现实打败,或是害怕尝试,害怕改变,害怕失败之后的一无所有,于是早早被房子车子票子套牢,但是对刘二囍来说,不管干什么,不能丢下的还是“温暖”二字。
正是因为当初接收了许多温暖,才想让它延续下去。没有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感动,那么一切成就成了冷冰冰。”
(一)
看过之后我心想,暂且不论刘二喜开书店的初衷,他如何花100万开的这家24小时书店,也不说它的出现给爱书人、沙发客们带来怎样的温暖,诚然,这样时尚暖心接地气的书店更多只能出现在大城市。
而在有的偏远乡村,有一家书店都成为奢侈;即便有书店,店里仅有的几本书或书柜也时常蒙上灰尘。至于农家书屋,也经常都成摆设,少有人问津。
即便是频频登上报纸的一些“美丽乡村”,那里环境优美,生活闲适,村里有特别的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也只能在节假日能够引来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对于孩子们的读书环境没有起非常大的改变。
平日里村子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一些孩子,年轻的一辈外出工作,结婚之后孩子也带到城里读书,整个乡村越显空阔。有的学校教室里仅有十个不到的学生,但幸运的是乡村教师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耕耘。学校的红旗依旧升起,固定时间校园仍然会传出眼保健操的广播,偶尔还能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
而乡村学校里的一些人和事,就是老人们日常的谈资,或褒或贬,或赞或羡。或回忆起想十几年前,一个班级有三四十来号人,学校教室都不够用,那时热闹着呀!或回想哪位校长在任的时候校风如何之好。抑或是提起哪个老师迟到了影响了教学,哪个老师家中又闹矛盾了,哪个老师带的学生有在比赛中获奖了……这些鸡毛蒜皮又实实在在的事情,随老人们的谈资印刻在乡村的和风细雨、烈日骄阳、青山绿水、土地庄稼之中,汇进乡村发展的历史洪流。
有位曾在大城市执教的老师放假回乡,听闻学校里一个班就8个学生,4张课桌,学校又发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路过母校校园时,从围墙外往里张望,心生酸楚。
他倒是跟孩子们开玩笑说:“七八个人上课,咱们这也赶上小班化教学啦。”而这言语之中,却夹杂着些许苦涩。城市里的小班化教学,老师们常会说“是秉着为了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全面精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家庭较为富裕的还给孩子报个小的培训班;乡村里的小班化教学,却属无奈。当然,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以及陪伴每一个孩子共同成长的初心却是相同的。只能说,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文化氛围的差异如此明显,在这些“美丽乡村”,基础设备匮乏,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更是少,更别提什么校园文化建设了。
很多的乡村老师教过一段时间之后,凭借着努力做出有一些成绩,带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之后,常被调派的城里的学校工作;能够留下来的屈指可数,而这些能够留下来,耐得住寂寞的老师,也是值得敬佩。
是人总有追求,这无可厚非。
但是城乡的差距,让一批批师范生对乡村教师的岗位说NO,更别说现在流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了。
(二)
王二喜的书店里,有柠檬水,有咖啡。而像在有些西北偏远地区,能有水喝就不错了,哪还能像城里有柠檬水,有咖啡,有青年旅社? 现在大家都往大城市跑,因为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得全,交通又便利,想去书店买本书也很方便,当然还有图书馆,更有的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地都是。
在未来的5年,10年,不知到会不会出现这样一家书店,它不仅为乡村带来书香,让孩子们不出大山也能看见外面的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回乡村学校读书,还能带动一个那里的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给更多乡村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福音。如果真的出现,这将是多么神奇的魔力的书店啊!?
(三)
看过刘二喜书店的照片,不免想起云南山区的先生书院。
在先生书院里,这个为留守儿童创建的公益助学组织,由公众筹集和援助的书和教学物资,孩子们可以免费到书院读书并学习绘画,这多多少少弥补了乡村教育的不足。
“靠孩子们业余时间手绘的袜子,来换取书院的零星开支。”
“行为艺术家信王军用他的方式改变着中国的这块土地。”
然而先生书院只是个例,并不是每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艺术细胞的人都能复制的先生书院的模式,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刘二喜24小时书店也不是一步到位的,筹备期间肯定凝聚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农村现在的问题就是渴求发展,却又缺人上阵!这也是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
支教是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一提到支教,大家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去西藏。然而就在东南沿海地区,其实也存在这样一些乡村亟待一批年轻人回乡献策献力,而不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往助学基金会里捐上一笔数额客观的钱。
想必大家对这个“先生书院”不会陌生,它是很多爱书人士和爱心人士的向往之地。如果先生书院的模式能够复制,那将是孩子们及老师们的福音,乃至整个乡村的福音。
荒岛图书馆、无人自助购书书店、先生书院、新世相图书馆、文创类书店、农家书屋咖啡、茶馆、综合型生活空间……所有爱书之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呼吁大家对纸质图书的关注。这一切的初衷不是为了追捧,也不为了赶时髦,只为更多的书能够遇到对的那个人,或者体现书的价值,抑或只是孩子拿到书时展现的干净的笑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思路宽了,什么方式的书店都有;
尝试多了,更多的方式也会有!
王二喜书店的形式能否和先生书院的模式能够有机结合??
真心期待:
王二喜书店式和先生书院的温暖能够在某个乡村出现。
期待一个有魔力的书院!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搁笔于集美
——end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