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是写作最好的时代。
这是个自媒体空前泛滥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写作,人人都是媒体,你可以为自己发声。
在大多数人看来,写作这种技能和街边卖烤红薯的没什么区别,每个人都会,支个炉子,把红薯一个个倒进去,等香气开始向周边的空气中蔓延,一锅成功的红薯就可以开始售卖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在这个快节奏的阅读时代,文章长度超过2000字,85%的人或许都会选择跳过,打开新闻客户端,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标题党和娱乐八卦,阅读的可选择范围越大,阅读的质量越差。
写作也一样,出个热门事件,80%的报道大同小异,在前一篇新闻的基础上加加减减,一篇热文爆款就可以分分钟出炉,秒秒钟新鲜。
是的,因为各大内容分发平台的奖励机制,只要你耐下心来做几篇测试,甚至买个所谓的“爆文全自动生产器”,网络蜘蛛自动抓取各大网站新闻客户端阅读过万的热门文章,每篇里选取一段出来,掐头去尾,更换下关键词为同义词,不用两分钟,一篇“原创”文章就这样流水化生产出来了。养上十来个号,开通市面上主流的平台,每个月的收益保守估计在万元以上。
有些事,知道却不屑于去做,套路好用,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看似繁华一片的内容创业,踏踏实实不心浮气躁一门心思殚心竭虑去把控好原创内容质量的又有几人?
这让我想起了纸媒的黄金时代,那是个跑会记者的黄金年代,每天开不完的发布会,拿不完的红包,每家媒体都有现成不重复的公关稿。
像我们这种专业性报纸的要求还算严格,必须自己去写每一个字,坚决不能出现任何软文倾向,都市类的报纸则不同,到哪都被亲切的称为老师,每周的专题上把公关稿一发,不仅红包收入到手,还平白计算几千字稿费,小日子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人要学会在平静中发现危机。在报媒的三年时间,每天心情都是忐忑的,虚幻的美好生活总让我觉得像空中楼阁脚步悬空,毅然从舒服的状态中跳了出来。
事实证明,在大约六七年后,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纸媒的跑会记者们终于为当年的安逸付出了代价,能写深度报道的记者摇身一变成为头部自媒体人更加如鱼得水,而只会上公关稿的记者们只能吞下自酿的苦果,青春已然不在,离开了媒体的强制入口,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光环,谋生都成一种困难。
自媒体亦然。现在流行做号、洗稿,类似前面提到的“伪原创”们都在享受平台红利带来的高收入,低产量的原创作者看似嗅觉迟钝,费力不讨好,甚至有很多坚持不下去黯然离局。然而,我还是那句话,夯实基础,管他外面王朝变化、风起云残,终会有丰收的一天。
一时看不见希望,不代表希望不存在,只是因为你向下扎根还不够深。希望是阵台风,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一旦来了,总会吹走一切无根的杂物,而你的价值,才在那一刻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