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刚刚过去,因为疫情的原因,比往年晚了一个月。无论早与晚,对于高考制度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有人说高考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认为高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那些认为公平的人的观点是:高考让所有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那些认为不公平的人的观点来自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甚至连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在不均衡……
无论公平与否,都不得不承认,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够替代高考。
今天的高考就像是历史上的科举制,从形式上来看,都差不多,从目的来看,科举是为了走仕途,摆脱庶民身份,而高考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个前程就包含很多。
这本《科举史》的作者是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定市,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朝廷制度的不同。在封建社会,官位一般都是世袭,汉代实施乡制之后,对基层官员的需求就加大了,需要一些人才来辅助地方自治,这时的朝廷要求地方选拔贤良、直言极谏的人才。
科举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发展,直到隋朝时期才真正形成了延用了一千三百年的人才选拔制度。
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炀帝,虽然历史学家对这位皇帝褒贬不一,但是都无法否认,他改进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进步。
在隋朝以前的科举,大部分都是经过层层推荐而来,这样其实很利于贵族和地方豪强的势力发展,到隋朝的科举,真正从推荐到考试成绩,也是选拔标准从品德到才能的转变。
到了唐代之后,科举沿袭隋朝制度,只是在考试科目上做了增加,分为口试和笔试,又对口试和笔试进行细分。虽然科举考试制度对于寒门、庶民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因为录取人数少,考试成绩评定并非公正等原因,寒门学子,依然无法走上仕途。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韩愈,能够轻松通过科举考试,但是无法通过主管科举考试的吏部的推荐,空有才华也不得施展。
到了宋代,为了科举的公平化,增加了复试(覆试),但即便如此,仍然会出现,十人有六人是官僚及贵族子弟的情况。后来又发展了殿试,即皇帝亲自覆试,殿试算得上科举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元朝的科举发展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但是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虽然实施了科举制度,但是录取进士的门路非常狭窄,他们更注重的是本民族人的利益。
科举制度增加了学校制度是在明朝。那时候的学校与现在不太一样,不注重知识文化的教授,只是给每个学子挂个学籍,说明有资格参与乡试考试。入了学校的学子,有人在家埋头苦读,有人利用学子身份求高官引荐。
清朝初期算是一个军事体制的王朝,官员大都按照军功提拔。明朝覆灭后,才开始重视文官地位,延用明朝的官制,举办科举考试。因为对人才需求过多,录取人数也多,这就造成了各处学子纷纷参加科举考试,因答卷数量过多,便出现了评分不公平的现象,真正有才华的人落榜,资质平平者却高中的现象。
从整个科举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前期的推荐制,还是隋朝以后的考试制度,都很难真正地实现公平、平等。特别是推荐制度,更是加大了贵族和地方豪强的势力,让有权利的人更有权。考试制度虽然注重人才的选拔,但因为选拔人数少,层级多,官僚阶级的结党,科举也让寒门子弟无出头希望。
相比古代的科举考试,现在的高考制度似乎公平的多了,至少从录取数量上来说,多了很多。但是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冒名顶替学籍的事情。有钱、有权、有势的人顶替了无钱、无权、无势的人的学籍去上了大学,让寒门子弟多年苦读化为泡影。
对这个世界对悲凉的呐喊,大约就是那句:寒门难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