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搬宿舍的时候,发现一本藏在角落的书——《活着》,不是因为不喜欢它导致它被遗弃在角落里,只是我好久没有静下心去认真的阅读一本书了。趁着今天闲暇,还能好好在此品读一下这本曾经让我为之震撼以至至今都对故事内容记忆犹新的一本书。
依稀记得读《活着》这本书时是在高二的一个中午,说实话,在之前从未读过此类型的小说,对余华的写作风格也是一概不知。可就在那个中午后,关上书的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否定,原来不是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悲剧带给人的冲击远比美好结局来的猛烈。
那是第一次读《活着》,书中对福贵一生的经历展开描述,少喜多悲,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不断给主人公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富贵每一次的坦然承受正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余华在序文中写道,“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是对正本书最好的总结,而福贵的结局也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在阅读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不像是一个读者,更像余华般,是福贵的倾听者,那个明媚的下午,一头牛,一个老人,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活着》的另一个印象深刻处就是当你在看书的开头时,完全没有猜到如此结尾,当你读到临近结尾时,你也未想到有如此结尾。书的开始,一个游手好闲沉迷赌博的地主少爷一夜之间骤然发现家产以被输的精光,他的从良不得不说是被迫洗心革面。原本以为福贵会像其他主角般,浪子回头金不换,开始一个段展新的生活,可故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苦难才刚刚开始;苦根的死让我以为福贵会彻底丧失继续生存的念头,可之后一头牛又出现了,也叫福贵。
不知道你们对《活着》之中那一段情节最为震撼或者说记忆深刻,我在阅读中停顿最久的是在苦根死后,那一刻,不仅是亲人离别的悲痛,而是一种死一般的绝望。像深夜的天空,看不见一丝黎明。人是害怕孤独的,故事到了最后苦根像一棵救命草,而富贵就是拽这棵草的人,他只能与苦根相依为命。通过余华精炼的语言 ,我能从冰冷的字体中感受到一个年迈的老人在失去至亲时的那种绝望般的悲痛。
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老人,或许真的活不到结局,我或许回去寻一枯树,系一长绳,希望发现我尸体的人好心将我葬与家人旁边。可若是这样福贵就不是福贵了,《活着》也不是《活着》了。福贵找到的一头临死的老牛,并且将它从屠夫的刀下救下。行人都嘲笑这头牛活不过两三年,说他么两个是老不死的的。福贵为牛取名福贵,从此相依为命,就这样继续活着。活着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再次阅读,时隔三年,我从活着中读到了不只是悲痛,还有一种幸福。
谈何幸福?我也是在曾经所忽略的序言中看到,《活着》中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若果从旁观者出发,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的,人生跌宕起伏也终有一个平衡,好与坏,笑与哭,苦难与幸福。活着,用笑打破哭,用幸福忍受苦难,保持生命的平衡,毕竟人生还长,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活着,又应怎样活着?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