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湘潭文明网 编辑:蔡丽娟

湘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槟榔民谣
“……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湖南民歌《采槟榔》,歌词纯朴优美,曲调缠绵清丽,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长在祖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岛上的槟榔树,为什么会出现在湖南民歌中呢?这与湘潭人酷爱嚼槟榔是分不开的。
槟榔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了。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会把一丝丝的槟榔让小孩吸吮,真可称得上是“奶操”。
槟榔不仅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槟榔民谣也是流传在湘潭城乡赞美槟榔食品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湘潭槟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湘潭,关于槟榔民谣很多,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有: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和事),避瘟开胃解油性。
吊吊手,街上走,买槟榔,交朋友。
养妻活崽,柴米油盐;待人接客,槟榔香烟。
拜年不敢当,进来吃槟榔。
槟榔似银锭,故湘潭民间将此物象征财富。过去每年春节期间一些民间“赞土地”的到各家各户闹春、赞辞,祝贺春节。主人送口槟榔,赞土地者十分高兴,会随口而赞:
老板是个财帛星,拿锭元宝赏阳春。(指“赞土地人”)
每当新婚之夜,湘潭农村许多闹新房的人都高兴地接受新郎、新娘送的槟榔,并赞道:新娘槟榔两头翘,一口两口我不要,三口四口不为多,我要五子大登科。
湘潭农村历来喜欢唱花鼓戏。逢年过年,唱得好的,观众向台上掷槟榔。清人所作《潭州竹枝词》中,对此有形象地描绘:风流妙剧话情扬,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在湘潭民间至今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抗美援朝时,1954年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柴川若等一行到湘潭县城(现湘潭市区),一位姓黄的军属送他一包槟榔,上写:“槟榔糖粒,打败美帝,瓜子香烟,支援朝鲜。”一时传为佳话。
纸影戏
在湘潭农村一般将纸影戏叫作“影子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表演时,民间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湘潭民间的皮影戏表演,主要功能在于酬神还愿,其演出以婚娶和寿诞为主,谁家结婚或寿诞,会请皮影艺人唱一到两本。戏(曲目)由主家点,皮影艺人会根据主家家庭状况在戏中添加一些或者临时作一些改编,主要目的在于让主家高兴,多赚几个红包。
湘潭的纸影戏在造型、剧目、唱腔和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影像写意内容写实,虽不及北方皮影造型华丽,但更侧重意境的表现,场景摆布灵活随意性强,人物故事叙述清晰。
湘潭纸影戏被视为南方影戏的重要代表,它充分体现着湘楚文化的历史积淀,并且与当地的社会组织、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湘潭纸影戏主要流布于湘潭市响塘、茶恩寺、云湖桥、石鼓等九个乡镇及邻近地区。明清时期最为繁盛,历年农历6月24日至28日,湘潭都会大肆举办影戏节,当地的戏班均会借机聚首“比艺”,场面十分壮观。“青影会”、“白影会”、“朱影会”和“玄影会”四个当地影戏会各自组织影戏艺人,带齐影偶道具,白天按指定剧目唱“围鼓戏”,比试湘剧南路、北路及高腔、昆曲、吹打乐和弦乐演奏,晚上则比试文武两个场面的操影技艺和鼓乐演奏、演唱技巧,最后一天遵照传统“开祭”,并向优秀影偶制作者和影班发奖,而响塘吴氏纸影和戏班每次均名列前茅,成为湘潭纸影戏的领头军。影戏节的举办,在当时曾极大促进了湘潭地区纸影戏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湘潭纸影戏的表演方式十分独特,一段记录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字大致可以概括之:“夜有唱灯影戏者,以布幕围成仅容三四人之剧台。剧者口唱戏调,手牵彩色纸人”。如其所述,表演戏台一般只需一个简单的竹架结构,搭起一个仅能容纳三至五人的空间,竹架正面撑平白布即为幕布,侧面架上可悬挂待用的影偶,空间虽不大但对于一专多能、分饰多角的表演者来说伸展自如、易于操作。
纸影戏大多活跃在广大农村,他们队伍和行头都十分精简,三、五个艺人农忙时各忙各事,农闲或受请时再聚齐排练和演出,在农耕年代,这种灵活的演出方式使纸影戏的流行十分广泛。但如今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统生活习俗的变迁,湘潭纸影戏演出日渐萎缩,活跃在乡间的戏班子已是凤毛麟角,过去的婚丧寿庆活动中,经常是一个或几个戏班连续几个或十几个日夜表演,现在那些时日已经一去不返。
火龙灯
舞火龙灯是湘潭地区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2010年,湘乡市壶天镇火龙灯被评为湘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火龙更“火”了,一到舞龙的这几天就会吸引湘潭县、湘乡市、娄底市、宁乡县等地众多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前来助兴。
火龙灯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唐朝时期,泾河老龙与八字先生李铁口打赌。泾河老龙赌输违旨犯下天条。玉帝大怒,下令天上、人间、地下三届宰相魏征斩泾河老龙,老龙向唐太宗求救,太宗应允。太宗陪魏征下棋,掉下棋子,魏征低头捡起,哪知是前去斩老龙,低头弯腰神力减三分。魏征斗得吃力,满头大汗。太宗爱臣心切,用御扇对魏征扇了几下,给了魏征无穷威力,顺利的斩了老龙。唐太宗不但未保护老龙反而帮了倒忙。老龙找太宗索命,唐太宗请唐僧超度老龙,并且每年元宵塑起老龙形象,于是有了玩龙灯起源。
湘潭以火龙灯闹新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湘潭地理位置优越,水接潇湘,贸迁南北,是百货总集之地。逢年过节,人们通过舞火龙灯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湘潭岳塘区荷塘乡易家村的火龙灯源于清末民初。有正月十五“上元灯”,祈求神灵庇佑新的一年“人寿年丰,人财兴旺”,也是庆新年、贺新春的群体娱乐活动。又有六月六耍的“禾花灯”,其意祈求神灵降雨除虫,保五谷丰登。
火龙灯这种具有民间祭祀色彩的传统技艺,一直受到百姓喜爱而延续至今。火龙曾经能耍七十二套故事,但现多已失传。(作者 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