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坂幸太郎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到人生,不管谁都是业余新手啊。任何人都是第一次参加,人生这种事没有什么专业老手。
这种陌生感,尤其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紧张,这也正是少有人不焦虑的原因。
刚毕业时,因为就业而焦虑;
工作几年,因为是否转行而焦虑;
紧接着,被影响着因为单身而焦虑;
再然后,纠结着是否结婚,是否生子……
焦虑,犹如不定时到我们生活中“签到”的感冒一样,谁都会得,但谁都算不准时间,谁也无法根治。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提到“因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焦虑有它自己的意义。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绕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焦虑,除了让人难受和痛苦之外,又有哪些值得细细咀嚼之处?
1.焦虑——让我们更了解和认识自己,并对未来的选择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了解下焦虑的定义。它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由上可知,当我们遇到我们自认为的威胁或危险时,就容易陷入焦虑。
反过来想,是不是当我们焦虑时,就可以推断对于那时的自己来说,那一刻所处的环境或身陷的处境就是不适合的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有两个选择:
A.远离这一环境或结束这种处境
B.改变自己
比如,有这样一个人,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也曾一度陷入了工作上的困境。起初,因佩服和羡慕某英语机构的名师而进入那个机构,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之前预想的那样,顺利地变成他想成为的人。
反而,因为高强度的工作量和不适应的教学模式把好好的身体折腾了一番。
于是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最终考虑到健康原因,结束了这份他曾经心心念念的工作,结束了让他焦虑的大环境。
后来,因为专业是心理学,又根据这一份工作带给他的各种焦虑,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之处,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至少目前他的状态是挺不错的。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改变自己。而这种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我们感受到明显的焦虑时,我们会本能地选择逃避,这是最舒服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成本(指内心承受力)。
而那些选择仍旧坚持,将自己撕裂,进而重铸一个适应自己之前恐惧和厌恶的灵魂是多么地难得和刚毅。他们是真正的突破了人性局限,超越了自己。
2.焦虑——有时让我们憋屈,难受,但,也给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希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早教指导师(instructor),主要工作内容是借助不同的课程形式,在带领家长和孩子快乐游戏的同时,指导家长如何育儿,主要是精神层面,灌输科学的育儿理念和知识等等。
当时刚毕业,虽然接受了还算系统的培训,但,毕竟缺少上课经验,这是技术层面的;还有一个弱点是我对于家长,包括年轻父母和祖辈的育儿思想缺乏了解,甚至是最基本的都不太清楚,这是内容层面。
这两点,让我每次上课都惴惴不安,最怕的就是有些家长迷茫的眼神。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果然,焦虑随之而来!
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同事抱怨说“每天上课跟干什么似的,比考试还紧张!”
我想都没想就答道“因为在乎,所以紧张;因为紧张,所以在乎。”
因为那时的我也是如此,每次上课前都把要用的教具检查几遍,看是否都准备好了;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会心跳加速,然后深呼吸让自己舒缓舒缓;每次上课后,都会不停回忆哪里做的不足,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那时,支撑我的就是一点小确幸——“下次,我就可以把课上得更好了。”
而那些关于生存之外的焦虑,例如婚还是不婚,生养还是丁克,把孩子留在国内还是海外,是不是在另一个侧面在展现我们有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同时,也让我们在焦虑之外有一丝丝的心满意足。因为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和生养就代表社会已经到达了一定的宽容和接受度了,而至于送不送孩子出国也代表着这些家庭其实已经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了。
而会有这些焦虑的人大都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因为他们心中会怀有希望,支持他们在焦虑中成长。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生活只不过是不断地给人一些机会,好让人能活下去。 ”
能有机会已是抽到了上上签,当没有机会时,追求更好的焦虑之心便是人们前进的助推器。
其实,生命中少有一直艳阳高照的时候,太多事情不由我们掌控。
而我们又太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舒心地无忧无虑地生活。
然而,失控应该是常有的事,伴随而至的焦虑更是如影随形,我们该如何处之呢?
借由Beatles的这首《let it be》,让我们高唱: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