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几件事可能是我住过什么地方,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景点,具体消费是怎样的,哪里是网红打卡点,哪里艳遇几率比较高诸如此类的小红书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除了最后一点,我很想知道,可我是真的不知道)。如果你想要看我的风景照,可能也会大失所望,因为我几乎没有拍任何照片,是的,这是一个没有照片的游记。仅有的几张不是从其他人的朋友圈偷的就是网上下载的,原因很简单:我在游玩的时候,从未想起要写这篇游记。
我若是问你们:旅游的意义。景色?民俗?满足好奇心?还是说“旅行本身根本没有意义”这种标准答案。然后,你们会去到那些人挤人的景点,在象鼻山两江四湖打卡发朋友圈,在东西巷跳舞上传抖音,我敢发誓你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那顶漂亮帽子和其他人的评论里面,你们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注意就在身旁发生的任何有趣事物,我也敢说你们回家后也许再也不会将你自己拍的照片翻出来看。这不能算是旅游,至多只能算是手机搬运工,人肉打卡器,移动的造粪机。
对于我来说,那些由冈仁波齐之类的风景引发内心的震撼以导致人生的感悟,我觉得完全是放屁。我原是个厌恶旅行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喜欢上旅行。因为我渐渐接受了一个当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跳出熟悉区,而其中最有趣的,是假装当地人,去体验几天当地人的生活。
打开这座城市的第一步是什么?我的答案是:
公交车
如果你在中午时段登上一部非旅游线路的公交车,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老人(因为很多二三线城市65周岁以上老人乘坐交通工具是免费的)。然后呢,在汽车物理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在聊天,直到我下车还未停止。聊天的内容是什么?譬如说你几天的衣服穿多了啊、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啊、等车等太久了是因为有什么王八蛋tanguan啊、小伙子长得挺帅啊(最后这个当然是说我)。我从车头物理移动到车尾,发现整部公交车被分成了几个聊天区域,有的聊生活,有的聊八卦,有的聊政治,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描写的聚会一样,一点不夸张。没有人能叫的出彼此的名字,却很自然。譬如说我跟右边的奶奶聊到一半的时候,她又突然跟我前面的人聊起来了。这简直不仅是一部公交车,这是一个移动的party。
这没有什么,是吧?可对于我这样一个妖都人来说,我觉得非常的了不起。一个城市的性格首先跟语言有关,妖都的语言有一种公认的排外的性格,这大概又跟冻死热命(冻起来要死,热起来要命)的气候有关。在我大妖都的公交车上,几乎所有人都板着脸,将每个人都恨得入骨。我的邻居跟我从来不打招呼,尽管他们意识到我总望着他们的脸。无论大事小事,明明是敲个门知会一声的事,他妈的都要通知管理处。有一次我在楼下帮身后的人开门,那女人如丧尸般走过,我下意识地将心里话说出来了:“谢谢也不说的。”后来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的邻居,几年来我始终没有认出她来,更令我惊讶的是,受到我这样的攻击,她依旧是一副机器人的脸,仿佛身边发生的一切都跟自己无关,让我怀疑她是聋子。令我难受的是,他家里的小孩子也是如此。
那么问题又来了,桂林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甩古(桂林话,即聊天,很形象吧)呢?
我喜欢心理学的原因,就是因为所有关于人的问题都不会简单得只有一种原因的。以下仅仅列出除了语言、环境、外来人口组成等因素外,个人觉得重要的原因。
1.电视的普及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在网上发布的电话、电视机和收音机普及率,可见在1980年我国电视机的普及率仅有0.9%,目前已超过八成。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其它的公交车上并没有听见很多人聊天的原因,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去看电视了啊,而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每天下了班没事做都聚在一起聊天啊。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总喜欢跟老人在一起玩。哪个城市都是这样。全球化使得年轻人接触到的文化愈来愈趋一致,在大山里的年轻人和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一样是王者荣耀的爱好者和acer,我与从美国英国来的游客一样是从小看美剧和好莱坞电影长大的,那些真正的民俗正在消失ing。
2.没有礼貌
或者用另外一个词代替,随便。听上去很违常理,可事实如此。没有开场白,自然就没有结束语。很多时候聊着聊着,那人便不见了,转身去看,那人早已停下来买东西去了,或者就此消失了……像日本这种最懂礼貌的民族,形成了一种“不打扰别人”的文化,恰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也未可知。
3.民俗如此
桂林人自古就是喜欢聊天的。喜欢到什么地步?我常常走在路上,迎面驶来一个骑着电瓶车的人,从他(她)与我能听见彼此的声音、到插身而过、到要靠大声喊才能听见的距离,大概只有不到5秒,可多数人尽管只有这区区5秒也要跟我搭讪几句。重点是,我们的速度都没有减下来的欲望,想象一样,你必须在2秒内作出反应,并在3秒内那人远离前作出答复。
大多数人的聊天并没有什么知识,可是令人很舒服的,闲聊而已,但是有的人真令我受不了,就是那种完全不会聊天却硬聊的人。桂林有句话:桂林有三宝,卯哥卯妹夜屎佬(多管闲事的人)。我在那辆公交车上也有幸撞到了这样的夜屎佬。她在车未到之前就开始自己跟自己聊天,那几天日本刮台风,她便说着最好将日本四岛全部沉没海底的蠢话。这倒也还没什么,一上车她就管起人家如何带孩子,又聊起了她自己的经历,接着竟然唱起歌来了。她喜欢聊天的时候将另一只脚横在你前面,好像将她整个vagina对着你,对此我非常不适。当然,她聊天的内容也非常无聊。全车人都知道她这个人,也没有人多理会她,可她依旧谈笑风生。这时,我又开始怀念大妖都的距离感了。有关有趣的问题,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讲。
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喜欢接触那些游客,只喜欢在城市里步行,甚至跟踪那些我觉得可能有趣的人。我在漓江边遛狗滑滑板的整个下午,只有一个巴西妹子跟我聊了几句,她抚摸着我的狗告诉我她养了一只猪当宠物。我告诉她我的狗喜欢她,it doesnt happen to anybody,然后我是本地人,从未离开过这个城市,但我喜欢南美洲,那里的妹子都很漂亮。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越说越离谱,成功地扮演了本地人的角色,身旁的夜屎佬们伸长脖子来听,但他们年纪都比较大,所以听不懂,我如锦衣夜行,乐在其中。
桂林人来自哪里?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
在桂林去楼盘踩盘,接待的置业顾问是个北方人;
去土菜馆吃饭,老板娘是个浙江人;
在八里街迷路了,给我指路的居然是一个湖南人。
事实上,桂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女孩好靓水,看我看得lia口水。”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南岭(五岭)以北,冬天下雪,说的是西南官话。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时代,是中原地区通往岭南的唯一陆路。从以下两个图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原的移民基本上到此为止了。
我在一间医院里听几个老人聊天,很快就可以听出来他们有的是来自四川的,有的是来自东北的,有的是来自山东的……本地人排斥外来人口这一点哪个城市都一样,网上很有多关于此类的帖子。
譬如在一个桂林人对外地人还需多点包容.....的帖子里的回复如下:
浸入式体验
有一次我经过一间老年大学歌唱班的教室,我发誓我只在门口站了五秒钟,那个老师便当着全班人的面上来问我:“你是干嘛的?!”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场面,我竟然灰常地紧张,大概有五十个老人转头面对我。我回答了一句什么,我自己也没听清楚。接着她严厉地叫全班人安静下来,又问了我一次,这时大概有一百个老人望着我了,我结结巴巴地回答说:“我想旁听一下……”
“那就进来啊!到最后一排找位置坐下。吓我一跳,我还以来上面下来人检查我呢!”
“哦~!”
是的,桂林就是这么随便。
这令我提前30年体验了一次老年大学的生活。
我们为数不多的男同学起立,先唱了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我太高兴了,因为这首歌我会唱。接下来复习了上一节课的音符知识,又唱了另一首我没听过的老歌曲,我滥竽充数,声音时大时小,毫无廉耻。我高兴极了。老天爷,我真希望当时你也在场。
50岁时,普通人会有约一半的头发变白;60岁时,普通人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同时,肌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慢慢失效,残渣聚集,成为胶黏的、黄棕色的色素凝块--老年斑;听力与记忆力开始逐渐衰弱,固有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根据熵增原理,人的一生也是从有序走向无序,不可逆转。有一天我老了,可我依然热爱学习,会被音乐所感动。
听本地人聊天是一种方式,可你只是听别人去聊他们的生活,自己沉浸进去体验又是另一回事。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只要我一安静下来,我的脑里就想起这首《洪湖水浪打浪》和老师的钢琴声,于是我的鼻腔里就自然地哼出音符来。我知道我哼得很难听,但我依然控制不住我自己。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我要跟你聊的就是这些。我本来可以一篇真正的游记,可我对那些玩意实在不感兴趣。
你喜欢怡情于山水之间,没所谓,理解。对我来说,有点无聊。或许你去过世界上无数个地方,却依旧无法令你的邻居记住你的脸。说来好笑,我记得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脸,甚至那个公交车上神经兮兮的阿姨。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