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次 一次一生新疆旅行之地

南北疆游记

      一生一次 一次一生新疆旅行之地

    题记: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我们此生必赴的心灵之约。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南北疆大环线之旅将带你领略最纯粹的自然之美。首站吐鲁番,这座被阳光眷顾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旅人。 

第一站: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滩、火焰山、维吾尔族家访、葡萄庄园、坎儿井。

      感谢“大雁号”南北疆旅游专列打造了一条贯穿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的立体化一站式旅游线路。这条专列将南北疆的壮丽景观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完美串联,为游客提供全景式的旅游体验。从河西走廊的戈壁风光到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奇观,再到帕米尔高原的雪域圣境,新疆多元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震撼每个到新疆旅游的旅人。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一个著名地理单元,属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之一,核心区域艾丁湖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的最低点。

      这片盆地以其极端干旱的气候特征闻名,形成显著的“焚风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高温干旱特征。盆地内分布着典型的荒漠景观,戈壁、沙漠与绿洲交错。

      茫茫戈壁荒滩,干涸的河床蜿蜒其间。寸草不生,只有零星的低矮灌木顽强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烈日炙烤下,空气扭曲变形,偶尔一阵狂风卷起的沙尘,呼啸而过,更添几分苍凉。这片不毛之地见证了岁月的流逝,静默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残酷与坚韧。

      透过大巴车窗往外看,景色逐渐由戈壁渐变为赤红色的山峦,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西起桃尔沟,东至柏树沟,西南为艾丁湖,东南为库木塔格,北部为博格达山山前倾斜平原,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条条褶皱带,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火焰山的整个山体,全部由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距今约1.7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白垩世的砂粒和泥土堆积而成,堆积的砂石泥土中的铁元素经过高温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红色的氧化铁,堆积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褶曲隆起,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深凹的吐鲁番盆地中,构成了火红底色的火焰山山体。

      火焰山的地质构造极具特色,主要由中生代时期的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些岩石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形成了独特的褶皱地貌,沟壑纵横的纹理宛如凝固的火焰般壮观。这种独特的地貌特征不仅造就了火焰山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8℃,火焰山山体阳面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流传甚广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有未曾领略的风景”网络语,生动诠释了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告诉我们,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往往只是暂时的考验,关键在于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探索的精神。

      《西游记》中玄奘取经,途经火焰山的传说使火焰山成为神话象征,而那句“八百里火焰,寸草不生”,“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的诗句,精准描述了火焰山在烈日照射下,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壮美景象。

      火焰山这片灼热的土地对初来乍到的旅人而言,的的确确就是场考验,面对火焰山的灼热,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有种窒息,仿佛空气都在高温中扭曲变形,似是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无情与威力及在极端环境下求生的艰难。

      维吾尔族家访和葡萄庄园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特色体验项目,进入庭院前男人们随即个个都是巴依老爷,女人们个个是巴依太太,随后脱了鞋子上了炕,我们吃到了当地的特色葡萄和西瓜,欣赏了迷人的新疆舞蹈。

      吐鲁番葡萄庄园是新疆的葡萄天堂,也是中国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新疆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天独厚,葡萄庄园盛产的葡萄品质优良,享誉国内外。

      坎儿井是中国新疆干旱地区特有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2024年9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坎儿井流淌的清凉泉水带来阵阵舒爽,与火焰山灼人的热浪形成鲜明反差,坎儿井清澈的水流为远道而来的我们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凉意,与火焰山的酷热形成强烈反差,空气湿润宜人。

      坎儿井这条古老的地下暗渠,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将天山纯净的雪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片干渴的土地,渠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新疆闻名遐迩的葡萄和哈密瓜等优质水果,得益于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精妙的坎儿井灌溉系统,新疆这片绿洲,才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区。

      坎儿井历史人物一一左宗棠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 1874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坎儿井历史:中国、伊朗、阿富汗都有坎儿井,但是哪个国家先发明坎儿井的到现在都无法考证。西方学者说是丝绸之路的时期,中国从西方学回来的,但中国学者说是我们引荐给西方的,坎儿井在中国有2000多条,伊朗有20000多条,坎儿井比中国还多,但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到现在都无法考证。伊朗的坎儿井水源是昆仑山雪融水,中国的坎儿井水源是天山雪融水。

      当晚,我们下榻在当地颇具特色的石油宾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