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下面这句话,觉得非常的棒!“有人认为读书时不应该跳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切明智的读者在遇到对自己无益的章节时都毫不顾忌地跳过去。”应该说没有几个作者会说这样的话。许多作者都非常的自信,甚至有些作者还非常的自恋,他们非常的爱着自己的作品,甚至还要将这种爱施加到读者身上。但是读者阅读的时候作者并不在身边,因此,读者还是自由的。可怕的是一些家长教师和那些好为人师的学者专家。他们常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孩子们指手画脚,什么一字不漏的读,圈点勾画的读,反反复复的读,最后把孩子们都搞得不爱阅读。精读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什么内容要精读,师长只有建议的权利,不宜用逼迫的方法。对于你也许确实是精品,但对孩子可能暂时只是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领悟你的观点,但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让他领悟困难很大。有人会说这不正应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嘛。是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数这样的恨。我们常常为了那遥不可及的一点点不恨,逼迫孩子们读了大量没用的东西。总之一句话,怎么读的权利要更多的交给孩子们自己。
2
路易斯讲了这样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他在写一个故事,寫到这样一句话“玛丽放下手中的活儿,緊接著就听到一阵敲门声”,與这句话中的玛丽有关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放下手中的活兒,一个是敲门声,对于玛丽来说这两个时间没有间隔,但是对于写作者来说,可能是寫完上面一句之後,端坐思考了三个钟头,才又接著寫下面一句。作者思考的时间是不会出现在玛丽的时间里面的。仔细想一下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就写作文而言,这对一些语文专家和语文老师是多大的打击呀。他们一直倡导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写,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就是没有考虑的时间的问题。现在又流行一种为真实而寫,甚至在真实中寫作的说法。这也是很可爱的。事实上,这三种观点,都是很特殊的情况。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时间。当然,路易斯在书中引來这个故事意图是类比人和上帝,我觉得非常恰当。人和上帝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两种存在方式。用中国古代的故事,就是夏虫和冰吧。具体到人,不同的人都在不同的世界中。因此,理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於人之间理解尚且非常困难,何况人理解上帝。
3
“仿佛”这个词在下面的句子中用得不是太妥帖:“你可以单独和他在一起,仿佛你是他唯一造物;基督的死也是为你个人而死,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用了仿佛,就是假设,就不是真实。而事實上这句话的语境就是真实。正因为时间的不同,每一个人才都是上帝的唯一的造物,基督的死才是为每个人而死。不懂这句话吗?那正好说明你生活在另外一个时间維度里。
4
关于直线和一张纸的比喻也非常妙絕。简单的人就是一条直线,丰富的人是无数条直線,甚至成为能够包含无数条直线的一张纸。此之为通透。上帝就是那个最通透的存在。
5
拥有历史意味着喪失部分真实。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其一是我们无法记录完完全全的真实;其二是历史总是有选择,有倾向,有顛倒,有伪装,甚至有虚构、捏造。輕信历史的人就是一个直线。这历史,大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小到一个人的故事,长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短到某人在你耳边轉说的某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