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一言以蔽之,曰挤兑。在经济繁荣期,信用的过度创造早已埋下了危机的根源,居安思危反而显得“不识时务”,各类机构争相进场狂欢,虽底层已暗流涌动,局内人均选择了视而不见。
巴黎银行的一纸申明引发了蝴蝶效应,迅速引发了全面的信心不足,群体恐慌助推挤兑,优质产品亦无法置身事外,于是产生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此时,按照传统的调控方法主要是央行对银行机构开发贴现窗口释放流行性,但现代金融危机的主体主要是进行衍生品业务的非银金融机构。
在作者的药方中,对非银金融机构的救助是无需讨论而必须展开的措施,但执行中既要承受政治压力,又要面对愤怒的民意,还需找到法律依据,寻求市场主体的配合等。贝尔斯顿在政府斡旋下被摩根收购,房地美、房利美获得政府注资,但对于“身患癌症”的雷曼兄弟,在多方的努力下也未能找到合适的买家。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雷曼兄弟倒闭后,多方庆幸抵制住了以公共资金救助私营破产企业的冲动,但金融病毒迅速传递到更为广阔的经济领域。
贷款人可以帮助有生存能力的公司降低因为暂时流动性问题而倒闭的风险,但不能让根本没有生存能力的公司活下去,从而使得依靠市场化的收购手段,完成对投资机构的救赎变得举步维艰,远远落后于危机的传播速度。雷曼兄弟之后,政府意识到只有动用美国政府的全部资源才能灭火,美国国际集团获得美联储的惩罚性信贷救助,获得对其的控股权。
摩根、高盛、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相继出现问题,迫使国会出台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市计划、美联储启动4.5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从整体上稳定金融体系并促进了经济复苏。
书中反复提出的一个最大的教训是危机发生前应赋予“消防员”应有的工具,不能毫无准备的面对危机。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重读此书对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有所指导意义,希望全球面临的本次大火也能有效的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