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书,是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评选出的2016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书里以「咖啡馆」作为一条线索,串起了整个存在主义的发展历史,以及萨特、波伏娃、加缪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和思想。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翻译语言的原因,这本书初读起来有点晦涩难懂,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是故事性一点都不强,挺容易让人弃读的。但如果再读下去,这些存在主义者们的思想和生活,就显得有趣起来。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也会不断产生「存在焦虑」,也就越来越需要「意义感」。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更有价值了。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这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好相反:人的「存在」是先产生的,同时也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起点,而不是像笛卡尔说的那样变成了逻辑推演的结果。
用波伏娃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人的哲学」。
和其它的哲学不同,存在主义者不是根据某个框架来分析世界,比如传统哲学、心理学、黑格尔主义等等,而是努力按照自己所体验到的经验,来探查和记录我们本身的特质。
正如作者所说:理论很有趣,但人更有趣。对于存在主义来说,每个人都是在一边前行、一边构筑自我。种族、文化、个人背景都不能定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你自己才能选择你想要成为的样子。换句话说,除了你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你什么也不是。
存在主义的生活理念:
存在主义者追求的理想生活要素,就是「真实」和「创造」。
没有任何权威、理念、经历、伤痛可以去束缚你的选择,虽然这些因素会对你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事实上,你在每一刻都可以去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某个环境下的受害者,那你就是选择了一种虚假的存在,脱离了自己的「真实性」、也逃避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所以,人的一生应该是全情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把握好每一个时刻。真正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正在被创造的未来。
一些摘抄:
1.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天赐的奇迹。没有哪个古老权威能够接触你身负的自由重担。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但说到底,你都值得冒险一试,去做点儿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
2. 从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开始,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中,你便选择了你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3. 如果你为了逃避责任,便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环境或者什么糟糕建议的受害者,那你便没有达到人类生命的要求,而是选择了一种虚假的存在,脱离了你自己的「真实性」。
4. 哲学既不是纯粹的智识追求,也不是廉价的自我帮助技巧合集,而是一种训练,由此来让自己不断成长,过上完满之人那种负责任的生活。
5.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实际意思是指:在死后,我们被冻结在他人的视野中,再也无法抵挡他们的解释。活着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什么,来控制我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一旦死去,这种自由便会荡然无存,而我们只能被埋葬在其他人的记忆和知觉中。
6. 正如哲学家所言,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这完全正确。但他们忘记了另一个命题,那就是生活必须被正着经历。如果好好思考一下这个命题,你就会意识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及时地理解生活,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必要的参考系来理解它。
相关文章:
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全情投入
霍金说哲学已死,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哲学
前一篇:
闲余定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