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 朗读者

再次看了朗读者。

这是一部极为深刻的电影。

凯特能把握好这样的角色,真的是艺术家。

凭此拿到奥斯卡小金人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拿不拿小金人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

就像有的球员,一辈子都没有得过MVP,依然是伟大球员一样。

谁敢一句话说完朗读者的主题,

难以说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种情愫的交织,

情感、政治、伦常、道德。

关于爱情和欲望:

汉娜与米夏可以说是相识相交于欲望。

15岁的男孩和一个成熟的女性。大尺度的创作。

也没有什么。

性是人类最初的欲望、最原始的魔鬼,

有人用它排解生活,有人用它消解意识形态带来的苦楚。

出发点有高有低,但那又怎样,都是自然流露,

却又被束缚着文化和道德的规则。

这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许多圣贤都无法处理好。

15岁的米夏爱上了汉娜,可汉娜是个成熟的女人。

于是,在前半段的时光里,汉娜享有着话语权,

她想听书就听书,她想做爱就做爱。

记得米夏很动容地说,一刻也离不开汉娜,想想都不行。

这样的感受谁热恋时没有过呢。

可是最后汉娜出狱前米夏见她时的疏离,让人心酸呐,

面对苍老,你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感叹呢!

可以断言的是,年少真的不懂什么是爱情,

而汉娜懂得那一瞬间的火花终将熄灭,

于是一开始很坦然迎接欲望,

可是在狱中,一次又一次收到米夏的磁带,听到米夏的声音,

她那一朵火花开始出现永恒的征兆,虽然换来的是苍凉和悲怆。

谁才是朗读者:

虽然从头到尾都是米夏在朗读,可是他朗读的始源是汉娜的倾听,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汉娜才是真的朗读者。

不认识字,没有文化,是汉娜的秘密。

极度需索文化,是汉娜的抗争与执着。

于是才有了米夏先读书,然后才能享受鱼水之欢,这样的文化性交易。

汉娜丰富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文化的过程,认知世界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美好,但更多的是痛苦。

是一场彻底的文化苦旅。

读尽了奥德赛、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卡夫卡一系列文化价值极高的作品又能怎样?

让她的情感越来越有具体的形状,也让她越来越心酸,

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句话一句话地熬,

终于可以写字了,终于掌握知识了,

这些书却成了垫脚上吊的工具,送她离开了人世,黑色的隐喻,

一切终归了尘土。

汉娜的罪与善:

影片开始,汉娜救了米夏,充分的基调,汉娜是个善良的女人。

可是她怎么就成了纳粹的帮凶。这正是因为汉娜没有文化,

她疏离在文化和世界之外,认为给纳粹看门就要尽职责,

维护好秩序也是保障集中营人员的安全。

最终汉娜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获得了终身监禁,其实远不需要如此。

这里就要拷问文化了,其他几个人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

她们远远躲着,没人愿意承担责任,换个角度说,她们受到了文化的侵蚀,

文化有时候掩埋了人类的真与善,文化带来太多的标准与规则。

汉娜如果有文化,她也许不会一个人承担罪责,

她也会道貌岸然地说不关我事。

幸好,在监狱里的数十年,她尝到了文化之味、阅读之趣,

可是这些没有用,内心的体验让她感觉自在全失,

米夏已经不是原来的米夏,

青春不再,岁月难追,过往腐蚀,未来成灰。

她已经不能再回到人群中,她只能选择死亡,

和许多读过很多书的哲人大儒一样,吊死自己。

朗读者的功绩在于,给了我们太多思考。

关于历史、罪恶、善良、道德、爱情、人性、尊严诸多方面。

没有一个人哪怕在一个方面做得完美,这就是人生。

电影里的罪恶比善良多,隔阂比交融多,绝望比希望多。

所以我们的一生当中,

许多时候只能用失去换来珍惜,用自我毁灭换来重生。

汉娜没有为自己的自由说出真相,可是谁知道,谁又领了情。

米夏可以不顾疲倦为汉娜朗读录音,可却再也给不了也不愿给她原来的感觉,

人与人最大的隔膜,是一个人制造了另一个人的悲哀。

so,体会是:

中学时代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觉得维特的感情过于充沛,

太叽歪,太粘人了,这样是注定获得不了爱情的。

永远记住,爱情是短暂的永恒。

抓住这个辩证,就将永远拥有爱情,不然只能拥抱挣扎。

人的自我体验是最重要的,这应该成为人类哲学和生活的基础。

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世界。

汉娜选择告别这个世界,是出于对自己的珍爱,对世界的尊重。

人人都是朗读者,

读的是自己的生活,也是大家的世界,

自知自尊自醒自识就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